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台中市馬舍公廟建廟三百年首次福建漳州「謁祖」
- 作者:錢昱辰
- 時間:2021/03/15
- 地點:臺中市中區
本篇作者:臺中市政府市政顧問 林永安
台中輔順將軍廟,俗稱「馬舍公廟」,據《台中市史》記載: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發生朱一貴反清事件,南澳總兵 藍廷珍,來台平定亂事。翌年藍廷珍升任台灣總兵,主張開墾台灣,雍正二年(1724)開始招募佃農開墾大墩庄一帶(今中、東、西、南、北等區),重心以現代的中區、西區為主。
雍正元年(1723) 藍廷珍開墾大墩庄時,將隨船保佑來台的媽祖奉祀於大墩庄(今中區)。又因藍廷珍是武將出身,輔順將軍也與媽祖同時奉祀,迄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馬舍公廟建廟三百年首次福建漳州「謁祖」
台中輔順將軍廟,俗稱「馬舍公廟」,據《台中市史》記載: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發生朱一貴反清事件,南澳總兵藍廷珍,來台平定亂事。翌年藍廷珍升任台灣總兵,主張開墾台灣,雍正二年(1724)開始招募佃農開墾大墩庄一帶(今中、東、西、南、北等區),重心以現代的中區、西區為主。
藍廷珍開墾大墩庄
雍正元年(1723) 藍廷珍開墾大墩庄時,將隨船保佑來台的媽祖奉祀於大墩庄(今中區)。又因藍廷珍是武將出身,輔順將軍也與媽祖同時奉祀,迄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彰化知縣胡應魁特題「民和降福」匾額
大墩庄曾歷林爽文民變(1786-1788)與戴潮春民變( 1862-1864) 二度遭到焚掠,馬舍公廟亦遭受波及。當時除了兩次民變外,由於大墩庄以漳州泉州人居多,族群械鬥也頻繁發生。嘉慶五年(1800)彰化知縣胡應魁為安撫地方民心,特題「民和降福」匾額懸掛於馬舍公廟廟堂之上。匾額附文:「拺東一帶漳、泉、汀粵之人聚而居焉,籍雖各異而志合為一,年豐屢告,良有由也,傳云:民和而神降之福。不信然乎,採其語為額,以昭神貺,且以定民志云。」期許不同祖籍移民和睦相處,神明才能降福。是為馬舍公廟僅存珍貴的鎮廟之寶。
緬懷輔順將軍所騎駿馬
馬舍公廟光緒十五年(1889)重修,日治明治卅九年(1906)再度修葺,明治四十四年(1911)公布「台中市區計畫」,原廟堂被規劃為小學用地。地方仕紳林烈堂、吳鸞旂、賴墩等,為使馬舍公得以繼續保佑地方,獻地、集資遷建現址,於大正十年(1921) 甫完成。爾後由於廟殿建材腐朽,民國八十四年(1995) 再度重建,即為今日所見廟貌宏偉的「歇山重簷式」廟宇。其間為緬懷輔順將軍所騎駿馬,於廟埕雕塑一匹銅馬奉祀。為永續服務信徒信仰中心,民國九十九年(2010)整修副殿,購置鄰地擴建廟埕。
台中輔順將軍廟「謁祖晉香」
台中輔順將軍廟建廟迄今近三百年, 於2015年3月28日首次「謁祖晉香」,對輔順將軍廟及台中歷史皆為一大盛事,對於福建漳州「馬舍公廟」祖廟也是重大意義。當天台中「馬舍公廟」謁祖團由董事長陳英郎率領董監事及信徒代表共三十餘人,從小三通經廈門往漳州祖廟。
勇平蠻獠敕封輔順將軍,掩護主帥突圍忠烈千
福建漳州「馬舍公廟」祖廟,始建於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距今已九百多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後屢有修葺,但廟址、廟貌不變,上懸匾額橫書:「輔順將軍」,殿門兩側原有一副木刻楹聯已腐朽,現用漆紅木板以黃金色書寫原來聯句:「勇平蠻獠敕封輔順將軍,掩護主帥突圍忠烈千秋」。廟裡並奉祀一匹雕塑白馬,右蹄彎曲形似作戰時受傷狀,歷史文物現僅存明崇禎辛末(1631年)青石雕長方形香爐一隻。
迎賓廟會
謁祖晉香時,祖廟熱忱的迎接場面,超乎台中「馬舍公廟」謁祖團的想像。祖廟位漳州市的巷道內,祖廟主任委員率領委員及信徒等約百餘人,從於遠離祖廟約五百公尺外路口,以神廟令旗隊浩浩蕩蕩迎接,迎賓廟會熱鬧非凡,據當地居民表示,從沒看過兩岸宗教交流有如此盛大的場面。
參考文獻
《台中市志》人物志-經濟,台中市政府,2008,頁66
段凌平,輔順將軍源流概述,2010年1月17日
孟祥瀚,台中市志沿革志,97.12,頁77. 211
台中市政府,《台中文獻》第六期,92.03,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