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索條件:
-
-
阿公與水稻的故事(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補助作業)
(1) 提案原由: 希望藉由本計畫將社區充滿歷史記憶展現在這次的劇場編劇道具製作計畫裡、積極鼓勵社區居民的參與,來凝聚出社區的公民意識,以激發民眾參與感及創造力等,建立具吸引力之社區營造操作機制 (2) 社區面臨的問題與想改變的事情 主要是希望透過青年及志工的創意與行動力,直接或間接的導入本社區,激起社區居民對集體公共事務的重視,重新省事自我對社區認同感。希望藉由本計畫將社區充滿歷史記憶展現在這次的劇場編劇道具製作計畫裡、積極鼓勵社區居民的參與,來凝聚出社區的公民意識,以激發民眾參與感及創造力等,建立具吸引力之社區營造操作機制 (3) 社區過往的基礎(例如曾經執行過的相關或類似計畫、在地已具備對執行計畫有利的資源或條件) 虎溪樂活社區有二年基礎規劃,因地處斗六市的北邊地帶,是處於較弱勢的生活區域,近年在社區新世代的帶領下,開始積極向外尋求資源,透過與縣府文化處及市公所的互動之下,逐漸走出不一樣的社區風格。 (4) 就計畫擬執行事項與社區居民的討論情形及居民所提建議 將虎溪里以農為產、盛產稻米的故事,透過戲劇編劇學習及道具製作,爬梳出虎溪社區的利基根本,將農業結合在地創意、文創、產業,以及社區養老等等議題,一一呈現出來。
閱讀更多相似度:0點閱數:57 -
第二屆信愛幼稚園合照
萬華區民眾蔡麗華女士提供,年代日期為西元1963年(民52)的7月20日。信愛幼稚園第二屆畢業生合照,蔡女士在最後一排左邊數來第2位。 信愛幼稚園於西元1963年(民51)隨著台灣長老教會信愛教會遷移於現今台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175巷12號,但前後不到10年就關閉了。 透過此照片以及蔡麗華女士的說法,反應了當時西方教會信仰透過援助幼教打入社區的一面。
閱讀更多相似度:0點閱數:60 -
西元1986年(民75)萬華車站前站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志工駱金威提供,西元1986年(民75)攝。當時老萬華車站木造建築拆除工程正在進行,車站站體左半邊及大字招牌已拆除,剩招牌鷹架還在。車站前廣場是一片空地,沒有紅線,計程車停放候客,一名老婦正在路過。 攝影者當時就讀復興美工,因為就學需要買了相機,當時一條街只有一、二台相機,正巧紀錄了日治時代起建的萬華車站最後時光。這座建築是萬華車站的售票候車大廳,購票後可進入月台候車,北上、南下是不同月台,中間以天橋相連,照片左側可以看到月台天橋一部分。建築兩層樓,屋頂以黑瓦覆蓋,三處老虎窗開窗、入口玄關屋頂唐破風式的曲線,是附近長輩記憶深刻的建築表情。一樓有騎樓,以四方條住支撐,與附近現存臺北市歷史建築台北仁濟院同一樣式,應證萬華車站原始建築的年代。 照片捕捉到的貨車、計程車、機車,是當時萬華車站的日常。當地人說萬華車站、鐵路帶動經濟龍脈,附近工廠、居住、商業密集,現今台北市萬華區的發展,從清朝依淡水河水運河港而興,進入鐵路、公路陸運四通八達的年代,萬華車站是轉變關鍵。
閱讀更多相似度:0點閱數: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