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90年代的感情觀與社會風氣的轉變
- 作者:陳世恩
- 時間:1995-06-03
- 地點:24.709851 121.172318
90年代的愛情,似乎對我們來說距離很近,但與現在民風更加開放的社會相比,他們對我們來說還是有點陌生,或許就是因為老一輩觀念的轉變是發生在他們身上,才讓他們在婚姻中的所看重的條件雖仍有著舊觀念陰影,卻也有對自由的嚮往,民風也不再考慮門當戶對,又或者女兒對於父母來說不再像是附屬品一樣,只能趕快嫁出去在家服侍男主人或一生中只能學習洗衣做飯,這張照片拍攝於1995年,是我父母結婚前1、2年所拍攝,照片的背後描述著母親與僅有高職畢業的父親所相遇的故事,以及兩個人的生長背景。
序
照片拍攝於1995年左右,照片中的兩人正是還未結婚前我的父母親,照片背景底下是女孩相約去男孩家烤肉作客所拍攝男方家附近的山景,從男孩左手上的電子錶可以看出他們相似的非常早,男孩似乎還尚未褪去年輕時所散發的衝勁,以及對愛情的憧憬與嚮往—「當初還不是你阿婆叫你爸爸趕快娶老婆,那時候阿,下班時你爸爸還都會當我去逛街看電影,對我可是百般追求。」我母親這麼訴說當年的情況。
父親的背景
我父親是家裡中的唯一一個兒子,上面下面一共有三位姊姊與妹妹,可以說是在客家族群中常見的「重男親女」觀念下,他背負著長輩們寄予厚望與延續陳家香火的責任,從照片中男孩所配戴半月形的玉配可以看出來好不容易得來的男孩子,老一輩在他身上所期許他平安健康成長的願景,但卻也在這些老一輩的各種耳濡目染的觀念與想法下,造就了我父親是一位非常的勤儉持家、孝順,並且也常在無形中以行動教育著我們。
母親的背景
而照片中的女孩正是我的母親,她和我爸同樣是來自於鄉村小鎮的客家人,他們的父母親均是以農業為家,或許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親得知農民的辛勞以及需要聽天由命的生活型態,才瞭到到讀書的可貴,所以他們的家裡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父母親均省吃儉用供至高中與大學,而我母親比較幸運一點,能夠讀大學,在那時候對於出生一般的人,對於讀大學這件事或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對比之下,與很早高中畢業之後就開始拜師做學徒的我爸爸有著天壤之別。
兩人的邂逅
他們愛情故事的開始於一家店,那時資處系畢業的母親就緊接著在一家店賺錢,做著收銀會計的臨時工作,而我父親那時以一身剛習得的水電技藝,四處跟著老師傅們在各個地方奔波勞累與精進自己的能力,好巧不巧,緣分就在我母親上班的地方結下,那時我父親正在修理店面上的壞掉的白光燈,被眼前的正在認真工作的母親吸引住目光,忍不住開始以一些老掉牙以及粗俗的方式搭訕眼前這位陌生女孩,「小姐妳哪裡人阿?」、「做會計噢,長那麼漂亮又這麼會讀書噢」、「長那麼漂亮有沒有男朋友啊?」…….,那時母親並不以為意,僅僅認為父親只是一位熱情、愛開玩笑的人,但或許是因為兩人相似生長環境,又或者父親的那時候年輕時的幽默風趣,兩人才能把這份相遇的緣分繼續延續下去。
踏入婚姻
他們於23、24歲左右的時候,很快就開始籌劃訂婚與結婚的適宜,但即將面對婚姻的母親,在那時並不是毫不猶豫,反而有些怯步,最後成功讓母親卸下擔憂的最後一塊石頭是因為看見父親的一個舉動,「當初你父親年輕時,雖然稱不上條件優渥,但是我看到你父親在家都會無時無刻照顧那時候已經不太能走路的『阿太』(客家的曾祖父母),以前人家裡還沒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以及一些成人紙尿布那些,只有尿壺,很常尿壺滿了就要去換,而你爸爸總會很有耐心對待眼前的長輩,不管上下樓梯或者洗澡,也都會用自己力氣背著行動不變的阿太行走。」不過,不久後,阿太就過世了,依照習俗,一百天內必須趕緊辦完婚禮,男方的父親就希望女方家不要再猶豫,所以就就趕緊請媒人去說服女方家的父母與結婚適宜,最後他們的婚姻也在這個氛圍下,低調地圓滿完成,而我母親出嫁時,最後她看見她的父母親含著淚用臉盆朝著車後潑水,老一輩的常說這是象徵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是潑出去的水,一去不複反,但其實對於現代,已經有不同的解釋,但不管其真正的涵義,我似乎多少也能體會那時候每個子女在父母心中都已經是很重要、很平等的存在,或許在我父母那一代「重男親女」的觀念,似乎也日漸式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