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老家房屋架構
這裡是嘉義市梅山鄉的一個小里,也是爸爸的老家,台灣早期的節育概念並不盛行,一戶人家常常生好幾個小孩,所以住的通常都是很大的三合院,阿嬤也不例外,足足生了六個小孩,不過老家比較偏向矮房,從下面的圖可以看出來,門高度大約只有165cm左右,是水泥牆、紅磚頭,被我們漆成藍白相間的小屋,原本的木窗也再加上了更安全的鐵窗,但還是不失滿滿的古早味,屋頂的構造看起來像磚瓦但其實不是,屋頂的材質比較偏軟也很容易潮濕,小時候總會沿著旁邊的樓梯跑到屋頂上去玩,晚上就在屋頂上看星星,長大以外體重過重就無法享受這種樂趣了…從圖片中可以看到支撐著房子的主要都是木頭,所以下雨天很容易潮濕,已使用了超過半載的還是如此屹立不搖,令人欽佩。
早期生活方式
再來介紹早期的生活方式,除了有引進洗澡的熱水器跟廁所以外,老家的生活方式還是偏傳統,現在的廁所也是由之前的茅坑改建的,下雨天阿嬤會用容器接雨水,煮沸後再放進儲水的大水缸裡當作水桶,以前洗澡也都是用這種水,煮飯也是使用傳統的灶腳,下面有兩個燒柴的地方(俗稱:兩口灶),連接著排氣管,上面放著超大的鍋子,平常空閒的時候阿公就會到山裡砍柴以備不時之需,加上燒柴的時間煮飯通常要花上好幾個小時,但阿媽還是每年都煮好多年菜,而這裡附近也沒有市場,買菜是固定每個禮拜六下午會有貨車開道家裡附近的廟前,用大聲公叫賣,這種生活方式讓鄉里的關係都很緊密。
鄉村的樂趣
老家生活雖然看起來較辛苦,但是也有一番趣味,小時候很討厭回阿嬤家,沒有冷氣、沒有網路、生活又辛苦,但長大後每每回阿嬤家都會強迫自己放下手機到附近走走逛逛,撇開網路成癮的世界回味小時候的生活,幫不識字的阿嬤念信,跟著阿嬤到附近鄰居家喝茶聊天,晚上幫忙燒柴煮飯,吃飽後再跑到附近的廟裡遛狗夜遊,看似無趣的生活也因為角度的不同進而產生不同的感受,相比以前的生活現在已經好很多了,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保留這份感動,讓它能夠繼續存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