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大溪橋與大溪老街
- 作者:吳花瑜
- 時間:民國90年
- 地點:24.884582 121.284348
橫跨大漢溪的大溪橋,始建於清代,以竹籠、石塊堆疊而成的竹木板橋,是大溪居民對外聯絡的重要通道,日治時期,於昭和九年(1934)由日本人改建為雙孔鋼索吊橋,隨著武陵橋與第二外環道的開通,大溪橋逐漸失去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再加上颱風、水災,大溪橋歷經了兩次的改建,最後在民國九十年(2001)由大溪鎮「社區總體營造」的帶領下重建,橋身仿造日治時期大溪吊橋的外觀,主體使用現代鋼筋混凝土打造,兩側則用鋼索懸吊,採用和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風格,地面由紅磚鋪成,將兩端出入口設計成復古的浮雕拱門造型,看起來相當典雅,並為人行道新建高聳的花台牌樓,也就是現今的風貌。
大溪橋
除了大溪橋本身以外,橋上美麗開闊的視野也是大溪的招牌,可以在此看見大漢溪上的美景,像是石門水庫、崁津大橋與武嶺橋,若是萬里無雲的好天氣,甚至可以看見遠在淡水的觀音山,雖已不復見百年前崁津八景之一的「崁津歸帆」,溫武卿筆下的「飄搖幅幅似張弓,欸乃聲催兩岸風。點指石門明滅裡,大溪景似畫圖中。」但現在這裡可是看夕陽的好地方,夜晚燈光點亮後,在各種色彩的燈火輝映下,橋身更加光彩絢麗,充滿異國情調,與白天呈現不同的樣貌,讓大溪橋有「情人橋」的美稱,伴隨著街頭藝人的音樂、表演,廣場內還有打陀螺教學,並於2017年新建透明景觀電梯,連接大溪橋、中正公園與老街,成為一個適合全家大小遊玩散步的好地方,也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
大溪與老街
起初,大漢溪孕育著泰雅文化,而大溪舊名為「大姑陷」,也就是泰雅語中「大水」的意思,可以推測當時大漢溪的河道之寬、水位之深。在嘉慶年間商人可以由大漢溪行駛帆船到淡水河,與大陸進行貿易,大溪也因航運而興盛,造就了老街的繁榮與建立了許多商號與商賈,也讓大溪成為桃園發展最早的地方。同治四年(1865)因李騰芳於中舉,將名字改為「大科崁」。後來在日治時期時進行「市區改正」,將街道拉直,住家主要以紅磚建成,因當時流行巴洛克建築風格,老街上的各個商號融合巴洛克式繁飾主義和閩南傳統裝飾圖案,雕塑像是鯉魚躍龍門、孔雀開屏等各式吉祥圖案於希臘山頭、歐式拱門及樑柱之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商號的牌樓樣式、形狀、製作手法各不相同,各自也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形成大溪專有的特色。
和平路與老街周邊
和平路因為開發得比較晚,街上老屋的保存狀況也比較好,在和平路上有許多代表性建築,像是玉寶堂、建成商行、松茂茶棧等。而老街的周邊也有許多富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築,像是李騰芳古宅、大溪國小、福仁宮、武德殿、蔣公行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