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古蹟燒
- 作者:徐孟榆
- 時間:18:00
- 地點:25.016757 121.536892
為了讓台灣古蹟長期以來遭受破壞甚至燒毀的現象能不再被忽視,我們融入台灣古蹟建築元素與社會改革精神創造了特色小吃《古蹟燒》。將古蹟的故事與歷史記憶轉化為手上溫熱可口的點心。讓我們透過各種感官品味古蹟的美好,並且一起關注台灣傳統文化資產迅速殆亡的危機。
讓我們以眾人的力量代替火焰,點亮古蹟。
「古蹟燒」是以傳統點心雞蛋糕為基礎,融入台灣傳統建築元素與社會改革精神,進而創造的特色小吃。
以「古蹟燒」為計畫與小吃命名,並且將台灣老建築的特色融入古蹟燒攤車的設計。讓小吃成為古蹟與民眾對話的媒介,傳達緬懷古蹟曾經的美好。古蹟燒三個字也同時揭露著古蹟在台灣遭受的不正當對待,如莫名自燃、遭受蓄意破壞等荒繆情形。
小吃攤車的存在,遊走過台灣歷史的大街小巷,是聚集人們的一種文化象徵,利用飲食連接起人際關係的橋樑與溫暖,是一種滿足基本需求且具生活感的溝通方式。古蹟燒攤車將在古蹟與歷史建築保留爭議發生的地點與遭破壞、焚毀的遺跡現場出沒與巡迴,活化在地古蹟的價值。與文史工作者一同,爭取社會各個階層的群眾參與和支持,希望能喚起民眾對臺灣傳統文化資產保存的危機意識。
「古蹟燒」在製作時,利用炙熱的模具燒燙出古蹟磚瓦造型的可口甜點,將古蹟的故事與歷史記憶轉化為交到民眾手上的溫度。以製作的方式「燒」來強調歷史文物保護的迫切性,如燒炙般的刻痕總是歷歷在目、如群眾的記憶,無法被權力抑或是支配者所竄改。小吃在臺灣除了是在口腹上滿足普羅大眾的常民文化外,我們希望這樣的常民文化,在資訊發達的今日能觸發不一樣的群眾力量,除了吃,還有更深一層的社會意識於其中。
古蹟燒計畫,希望成為一種屬於台灣的新型小吃文化。探討臺灣社會「街頭小吃」、「古蹟保存」、「社會運動」三個現象,結合社群媒體的行銷與群眾支持,讓小吃「古蹟燒」以溫和卻深入民眾生活的方式進行社會改革運動。並且歡迎任何人加入古蹟燒計畫。也許有一天,在台灣各地都能看見古蹟燒的特色攤車,鞏固文化資產保護在民眾心中的意識。期許台灣在未來能成為一個對古蹟與文化資產保存更友善的國家。
雞蛋糕
販賣雞蛋糕的小販,雞蛋糕起源於1950年代,因販賣雞蛋的店家不願意浪費破損的雞蛋,嘗試將其與麵粉、砂糖、油等材料混合,調成漿糊狀後,再經烘烤製成,最終獲得大眾的喜愛,成為臺灣普遍的街頭小吃。當時的麵粉是早期家家戶戶都有的材料,也是美援時期的重要物資之一。早期傳統的雞蛋糕,形狀簡單,都是透過路邊的攤販推著攤車販賣,多出現於學校門口、車站、市場、廟口等地,香濃的雞蛋味也吸引了無數的孩童上前觀望。
貢獻者:檔案管理者 /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
建檔單位: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錫製雞蛋糕模具烤盤
錫製雞蛋糕印模烤盤,印模烤盤呈長方形印,由上下兩片側開印模組合而成,印模鑄有2行各5個橢圓形凹印,一次可製作10顆蛋形雞蛋糕,印模底雕有英文字「egg」。烤盤一端帶有木質手握轉柄,方便持拿模具翻烤雞蛋糕,使兩面接受熱均勻。
1970年代吳阿英於合珍香餅舖前販賣奶油
此為郭麗美小姐提供之關於其母吳阿英女士於桃園大溪合珍香餅舖前販賣奶油餅之照片。一開始僅郭清標先生擺攤賣紅豆餅(郭麗美小姐父親),但後因郭小姐兄長念大學,經濟壓力之下,吳阿英女士也開始出來擺攤。其通常於中午擺攤,下午五、六點時收攤。拍攝時間約為1970年代。照片中央為吳阿英女士,年歲約莫50歲,照片主要內容為吳阿英女士販賣奶油餅照一照,旁邊有客人正在等待,背後有電影海報,照片左方有幾間店鋪之招牌,如震旦影音等。 據郭麗美小姐口述,這是她在國小時期所拍攝的一張照片,她在下課時時常要幫忙洗紅豆、顧火源,收攤後,母親煮飯,父親則持續準備隔天的配料。
撰寫者:李信慧、張雅智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