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創生寶藏.聚落飲食記憶傳承與再造計畫
- 作者:台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
- 時間:2021/09/25
-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
協會今年度申請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補助,寶村透過一連串的社群共學會議,逐步整合過往社區推廣的行程,以「寶村好遊趣」為題,將寶藏巖脈絡故事重新串連過往到現在,社區踏實地邁出通往社區經濟的第一步,也期望在聚落活保存的當下,維持村落主體意象與延續寶藏巖記憶。
食農體驗
一個聚落傳承最久的除了歲月,就是飲食。臺灣遵循著過往開墾移民帶來的節氣特色,清明吃粿、端午吃粽、冬至吃湯圓成為傳統聚落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僅只是飲食,更有著鄰里間的分享與交流,寶藏巖亦是如此。許園長與聖情姊承襲傳統的手藝,但以新穎的模式重新詮釋這份技藝,草仔粿撇開食的部分,讓更多人認識了傳統文化對於植物的善用與知識;湯圓也嘗試以不同作物的顏色染入,讓紅、白之外有著更多元的色彩,也是寶藏巖多樣面貌的創新。
聚落文化深度導覽
107年開始,社區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合作,以「寶村小散步」的名義出發,讓在地居民帶領大眾走進寶藏巖,敘說故事。110年底,協會歸納整合這些年的導覽經驗與培訓歷程,統整寶藏巖社區脈絡及歷史發展,透過社區營造的角度探索如何將脈絡記憶傳承,也利用公館商圈提案的機會與自來水處有直接的合作,將小觀音山作為主體,深入寶藏巖後方的秘境,以居民自身的經歷訴說戰後至今的在地發展脈絡及地方記憶保存,並以活保存概念講述「藝居共生」十多年來的歷程與經驗,提供民眾認識台北城南-寶藏巖。
寶村特色絹印體驗
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開村,自此寶藏巖開始被冠上藝術氣息的標籤,在「藝居共生」的政策引導下,兩個看似不交集的群體就此產生碰撞,直至今日仍在思考何謂共生。在探索的當下,許多藝術家與居民逐漸的認識、了解,雙方開始思考彼此的出發點,藝術家以專業的教學引導居民創作,居民則思考社區未來的發展模式,最終以「有機的堆疊」作為詮釋,產生了這項體驗活動。
寶村好遊趣
在經過一系列的社群共學會議中,社區最終以「寶村好遊趣」之名提出整合前三項既有或新開發的體驗活動,並搭配寶村食府轉化而來的特色便當,於9/25試辦,邀請大台北地區社區的夥伴及民眾參與,在4-5個小時中,從聽說寶藏巖到認識寶藏巖,從而知曉社區與居民脈絡延續的主體性概念,從事社造的夥伴們回饋中理解到他們認為寶藏巖不簡單,但同時也對於寶藏巖在政策性的搖擺感到困惑,社區該如何在兼顧經濟的當下也能持續地保持寶藏巖記憶的傳承,是社區未來需要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