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劉進文先生
1970年 出生於臺南市
1977年 就讀立人國小
1982年 立人國小畢業
1986年 民德國中畢業,師事陳啟村老師
1988年 就讀長榮中學美工科夜間部
1990年 出師,收集茄苳入石柳作品
1991年 入伍
1993年 退伍
1997年--至今 成立劉進文木雕工作室並擔任工作室負責人
2000年 就讀長榮大學美術系
2012年 長榮大學美術系畢業
(參展經驗)
新加坡參與古文物展
高雄傳統宗教修復完成展
府城文化食藝《在台北遇見台南》
臺中新光三越百貨《府城傳統藝術之展》
行政院文化資產管理處《巧匠神工 台灣傳統生活工藝特展》
2015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15心藝 臺南市傳統工藝大展》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木藝雕刻《茄苳入石柳》師生聯展
2021/02臺南吳園-公會堂木藝雕刻工法《茄苳入石柳》木雕個展
經歷
(講座課程)
2009年 國立台南女中《2009 新世紀領導人才培育營》講師
2013年 勞動部「名師出高徒計畫」匠師
2015年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15 藝起PLAY 向大師學習》
2016年 2016年木藝工法講座《茄苳入石柳》系列~南投文獻館
2016年-2019年 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指掌乾坤》木藝雕刻講師
2017年 高雄私立實踐大學擔任「傳統工藝」客座講師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處產學合作-臺南大學附屬木雕實習課程講師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木藝工法《茄苳入石柳》講座講師
「臺南市文化財產保存技術人才傳承計畫」木雕課程講師
(得獎紀錄)
2004年 府城美展「傳統工藝類」第二名
2006年 府城美展「傳統工藝類」第三名
2008年 府城美術展覽會「傳統工藝類」入選
2010年 府城美術展覽會「傳統工藝類」入選
2012年 臺南市地方美術展覽會「立體造型類」入選
2012年 長榮大學美術系第三屆系展「立體造型類」第一名
2015年 苗栗縣政府「臺灣國際木雕競賽」入選
2017年 臺中魯班傳藝 花博再現 現場雕刻競賽佳作
2017年 第二十二屆臺中大墩美展《工藝類)入選
2018年 臺南美展傳統工藝類第一名
2018年 「臺灣工藝競賽」美術工藝組入選
2018年 臺中文創跨領域設計「全國木漆藝作品徵件展」暨「木漆藝創新設計媒合展」入選
2019年 苗栗三義木雕博物館「臺灣國際木雕競賽」工藝木雕優選獎
2020年 臺灣工藝競賽美術工藝組入選
前言
2019年四月,筆者在臉書上看到一個茄苳入石柳的活動,基於對傳統工藝的喜愛,我立馬報名,很幸運被錄取了,承辦人員要我傳一張自己的照片,我選了一張美美的、有修圖過的照片傳過去,結果承辦人員再次打電話給我,要我傳側臉的照片,「真是搞不懂這是甚麼活動?」我心裡這麼嘀咕著,直到活動當天我走進會場立馬就懂了,原來是講師劉進文先生用茄苳入石柳的方式來製作人像,「哇!好像我耶。」我著實嚇了一跳。這是我與他的第一次相遇,傳統工藝師不都是老老的,還要有點仙風道骨,他應該是徒弟吧?怎麼這麼年輕?日後有去看他的木雕示範以及個展,真的很會做茄苳入石柳,他很健談、很愛分享,於是決定好好來了解這個人。
媽祖樓人
劉進文先生在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出生於台南市。他的父親劉博孝先生是柳營人,在十三歲的時候就離開故鄉到台南府城來打拼,落腳於忠孝街,結婚生子,育有二子一女,做鐵工養一家子。劉進文先生是次男,他的家到現在都還在忠孝街,所以他的許多生命經驗都與這條街有關。
忠孝街是台南府城的幾條老街之一,發展時間非常早,一百多年前是哨船港口的岸邊,當時街道上滿滿都是船頭行和各式商鋪,大量移民帶來各式各樣的工藝、買賣和小吃。後來五條港的港道淤塞,漸漸失去航行的功能,依附五條港繁榮的幾條老街逐漸沒落,熱鬧的景象退去,只能從一些老房子猜想到當年的繁華。
忠孝街古稱「媽祖樓街」,因為這一條街上有一座二百多年的媽祖樓,它是五條港往來百姓和官兵的信仰中心。媽祖樓這塊土地原本是讓船員休息的工寮,先民從中國湄洲到這裡,隨身攜帶媽祖的香火,將香火安放在工寮的閣樓上,離開時沒有將它帶走,之後神奇的事不斷發生,往來於五條港的船隻經常在夜間看見微微的紅光,引導船隻航行,眾人都以為這是媽祖顯靈。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大家集資建廟,並將媽祖的香火安奉在閣樓上,所以命名為「媽祖樓」。
劉進文先生從小到大都住在媽祖樓附近,他的自我認知是「我是媽祖樓人」,他的許多生命經驗包括現在做茄苳入石柳都和媽祖樓有連結。談起小時候的事,他滿臉笑容,因為小時候的生活很趣味(好玩)。他說每當媽祖樓有活動,他都會積極參與,尤其最想得到活動當日要穿的衣服,只是件值一、二百元的衣服,但重要的是上面印有「媽祖樓」三個字,能拿到那件衣服代表有被廟方重視,是一種光榮感。在讀立人國小時,他的老師或許貼標籤,認為參加廟會遶境活動的孩子都是壞學生,心裡也認定他會去參加廟會遶境活動,事先就警告他:「明天台南市在熱鬧,不要讓我看到你。」所以他很擔心經過老師家門時會被老師發現。參與廟會遶境活動有錢拿嗎?有,可是…有一次參加活動完,正打算去領一百元,被媽媽罵:「那是神明的錢,不可以拿。」聽話的孩子當然就沒拿錢了。他也提到:「每次廟會遶境回來都會拉肚子,因為活動都是在夏天舉辦,走整天也喝了很多飲料,當時的飲料都是廟方一早燒好的黑糖水,受到天熱的影響容易腐壞,渴了就喝,沒想那麼多,回家後就拉肚子了。」雖然是拉肚子,這可是甜蜜的回憶啊。
不喜歡讀書~1
說起劉進文先生的生涯,可說是與眾不同,在那個很重視文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他卻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人,到學校只做三件事,就是玩和調皮搗蛋,然後等下課。在七歲時進入立人國小就讀,不喜歡讀書的他上課時就畫九宮格漫畫來打發時間,被老師發現後,當著全班面前消遣他,「書不讀,畫這種東西…」,當時的他並不引以為意,不會覺得不好意思或心理受傷,實在很慶幸!他在這方面少了一根筋。
在民德國中就讀時,依舊調皮搗蛋、打架、和一群「壞孩子」結黨結派,劉進文先生被編到所謂的「牛頭班」,是訓導處的常客,被處罰、打屁股,仍「惡行不改」,是讓老師很頭痛的學生。他說,曾經有一次全國性的運動會在台南市立體育場舉辦。提到運動會,四、五年級生應該都有這樣的記憶,以前運動會的開幕典禮除了有聖火和大會舞表演外,典禮最後有施放氣球與和平鴿的活動,每當氣球緩緩升空,和平鴿一湧而出時,大家都會不由自己地抬起頭來,哇~~哇~~~得驚嘆不已。到哪裡去找這些鴿子?聽了他的故事我才知道原來鴿子是這樣來的。學校會請同學幫忙提供鴿子,一隻鴿子給五元,有生意頭腦的他就想到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向鄰居借了二十隻鴿子,是無本生意,真是有夠厲害。當天他隨著訓導處人員到體育場去放鴿子,他以為有校方人員知道就行了,事先沒有跟導師報備,導師見他沒到學校,向訓導主任報告,結果挨了一頓打,打歸打,重要的是有領到錢,一百元,Ya!他還提到,學校會定期服裝儀容檢查,頭髮要求留三分頭,若是太長,訓導主任會拿剪刀幫忙剪,剪其實都是亂剪,很醜,「沒關係,省了一次剪頭髮的錢。」他沒有因為醜而花錢去理髮店修漂亮一點。
不喜歡讀書~2
不喜歡讀書,那就學點技藝吧,當時民德國中有技職班,每週五到官田職訓中心接受木工或金工等的技藝訓練,劉進文先生當然有報名要去參加,結果老師沒讓他去,因為老師認為他是去玩、去亂的,不是要認真學習技藝的,老師找的都是乖乖牌的學生。當時那些老師,如今看到這位曾讓他們頭痛的學生能在「茄苳入石柳」的傳統技藝闖出名號,應是料想不到吧?!
實在不喜歡讀書,「難道只有讀書才有出頭天?」很清楚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劉進文先生在國中二年級就立志不升學,哇!真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務實的他連高中職的聯考都沒報名,一點都不浪費錢;看來是真的不讀書了?不過他自己大概也沒想過,居然在多年以後,進入長榮大學美術系進修,取得大學文憑,學業成績表現優秀,不知道現在的他是否還認為自己沒有讀書的基因?
知道自己不喜歡讀書而選擇技職之路,劉進文先生絕不是文憑無用論者,他說:「家裡若有會讀書的孩子,就是沒錢也要去借錢來讓他讀書;若是不喜歡讀書,就不要浪費錢和時間,讓他提早進入社會學習技藝,不要抹滅他(讀書以外)的天份。」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在自己專長的領域表現卓越,筆者很認同他的看法。
走技藝之路也能成為爸媽的驕傲
沒有高學歷,劉進文先生靠著卓越的傳統技藝活出自己亮麗的人生,除了他自己努力外,一部份應該歸功於他的爸媽,他們的想法開明,知道書要讀得好也得靠天份,所以沒有強迫不喜歡讀書的他要努力讀書,也沒因為他功課不好就體罰或語言暴力。「我們家沒有讀書的基因」劉進文先生說,身為人父的他也沒有強迫不喜歡讀書的兒子要讀很高的學歷,不過倒是曾經建議兒子未來娶個有讀書基因的女孩,看看是否能翻轉他家族的基因。
學業成績表現不佳不代表是個「壞孩子」,劉進文先生在家倒是挺乖的、挺貼心的。國中時候在週六日沒上課的日子,大他二歲的哥哥已開始跟著爸爸到處搭鐵厝,他則幫忙做鐵勾子。在理財方面,他應該算是很有頭腦的,很早就會想方設法讓自己有錢賺,國中時期利用課餘去撿破爛,「其實我家的經濟狀況還可以,撿破爛不是為了貼補家用,只是為了不要向爸媽伸手要錢來花用。」他也去打工賺錢,國一暑假是去做招牌(或稱看板),那時候的招牌都是用亞鉛片做的,成三角形。招牌的製作是先依客戶指定的尺寸把亞鉛片裁剪好,接著把字或圖利用投影機投射在亞鉛片上,描繪好字或圖後,再用油漆上色,最後再把畫好的招牌掛到店家。令他印象深刻的,他是和二位鄰居一起去永康打工,年紀都小,每天上下班都由老闆親自接送,他們三人坐在敞篷的小貨車後面,其實滿危險的,不過當時都沒在怕。比較怕的,老闆每天晚上八、九點才開車送他們回家,其中會穿過永康公墓區,那段路沒甚麼燈、很暗,不知道有沒有鬼?
決定不再繼續升學,當時住在忠孝街、學歷國中的只有兩人,劉進文先生就是其一。日換星移,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如今他小有成就,在這條老街上,鄰居們常對他的媽媽說「妳的兒子很棒,在當老師、得很多獎、上媒體、拍廣告,也辦個展喲。」從自己生命的體悟,劉進文先生認為每個人要走自己的路,有的人會讀書,有的人適合做技術人員,在不同的領域發揮所長。他也說:「做這種傳統工藝的人很少有高學歷的,大部分都是從囝仔工開始做起,經過多年的磨練才能成就好手藝,而現在的環境已經沒有辦法再這樣培養人才了。」想到一些傳統工藝,因為無人接棒恐將失傳,很感慨。
學習技藝之路~1
國中剛畢業,劉進文先生只知道要學一技之長,但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要學甚麼,透過親戚的介紹,十六歲時(1986年)來到雕刻家陳啟村先生的工作室,成為他首位入門弟子。陳啟村先生目前已是傳統工藝界響噹噹的人物,他獲2019年文化部傳統木雕重要匠師保存者登錄,2020年獲頒國家工藝成就獎及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木雕保存者「人間國寶」。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他創立「啓村雕塑工作室」,開始獨立創業的生涯,因緣際會劉進文先生進到這個工作室當學徒。
回憶當學徒的日子,劉進文先生說工時很長,每天早上八點一直工作到晚上九點,一個月只休兩天。筆者問:「當學生時喜歡調皮搗蛋,無法在教室裡靜心上課,怎麼有辦法當學徒?」劉進文先生很早進入社會,使他心性提早成熟,心態轉變,在職場上就會努力工作,「做喜歡做的事就不會覺得無聊」。而且當時的生活中沒有像現在存有很多外在的誘惑,如手機、電腦遊戲等等,每天就很單純地工作著,陪伴著他的是收音機,從收音機聽聞天下大小事,其中最棒的是晚上聽吳樂天先生的講古,陪著他度過做學徒的日子。
學習技藝之路~2
在陳啟村老師的門下學藝四年(1986-1990年),這段日子應該算是無憂無慮的,剛開始劉進文先生是做掃地、燒開水、磨雕刻刀、打洞等雜事,接著練習磨砂紙、做神明的底座等基本功,一步一腳印進階到能獨力完成一尊神像的雕刻。筆者問:「用砂紙去磨木頭也需要練習?」磨砂紙看似簡單卻很不簡單,「木頭要磨到螞蟻站上去會滑下來才行。」他相信「人只要有好功夫,老天爺必定會賞飯吃。」所以他努力學藝,所謂嚴師出高徒,在陳啟村老師手把手嚴謹教導下,打下紮實的雕刻基本工。
筆者曾問過幾位不同領域傑出的傳統工藝師,「這個…、那個…,師傅有教嗎?」他們的回答都是:「沒啦,都是我在旁邊偷學的。」--看起來,「偷學」才是當學徒的基本功。一般來說,在學藝期間,通常學徒都是打下手或者負責某些部分的工作,學習算是片段片段的,所以當學徒者最好冰雪聰明一點,師傅在工作時就得跟在一邊偷學,把師傅的工法牢記在心,再找時間自我練習,這樣才能學到「老師沒有教的」。
因為師承陳啟村老師的關係,劉進文先生的一些雕刻作品非常像陳老師的作品,曾有人去參觀他的個展後,對他說:「你怎麼拿陳啟村老師的作品來你的個展上展覽呢?」有學到老師的創作手法,學生的作品當然可能會像老師的作品,但他也給自己開闢另一條不同的路來。離開師傅出來創業應該是他人生的轉捩點,除了接雕刻神像的工作,他也做古文物的修復,他表示台灣傳統木造廟宇、民宅的「員光(垂樑)」因為顯眼、面積大,是展現木雕師技藝的地方,精緻的「茄苳入石柳」工法常出現在此,他為它著迷,他發現透過兩種不同顏色木材的鑲嵌,可以讓木雕創作更具有立體感,於是開始自學鑽研「茄苳入石柳」的繪圖與創作,從前人留下來的老木雕作品中,進行摸索與探究,「做喜歡做的事就不會覺得無聊」,還真的給他摸出一條路來。
修復媽祖樓神像
民國八十年(1991年)劉進文先生到桃園龜山當兵,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退伍,退伍後又回到「啓村雕塑工作室」繼續工作。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年初因為媽祖樓有些神像和椅子損壞,他再次離開工作室去做這些修復的工作近半年。鎮殿媽祖是軟身的,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當時祂的漆掉了,他將祂重新粉面,也把原本只有形狀的頭髮部分雕出一些紋路,重新做活動的手,最後入神是用一隻金絲雀。在修復期間,陳啟村老師也會過來關心徒弟的工作進行得如何,知道媽祖樓有些神像遺失,就做了幾尊補上,因這樣的機緣,媽祖樓有陳老師的作品。
筆者好奇神像怎麼會不見了?原來有人偷偷請走神像去賣,民國七○年代,台南的廟遺失好幾尊神像,開山宮的三十六官將其中有四尊是劉進文先生幫忙找回來的。
劉進文木雕工作室成立~1
等媽祖樓的修復工作完成,劉進文先生就在自家的一小角落成立工作室--「劉進文木雕工作室」,當時的他二十七歲(1997年),再隔一段時間為了有更大的使用空間,他把工作室搬到同一條街(忠孝街84號)。
創業初期劉進文先生主要是做神像雕刻與幫忙收藏家與宮廟的古文物修復,他表示,雕刻神像其實就是在雕刻自己的心性,賺錢是其次,必須誠心誠意才能完成真正具有靈性的神像。至於修復古文物更是不簡單,修復比做一個新的更難,必須先研究、揣摩物件的原創性與歷史背景,才能決定修復的方針,盡可能保存作品的原貌,修舊如舊。還好,還好他從小就經常出入宮廟玩耍,累積不少宗教藝術與文化的認識,剛好做為現在他創作或修復古文物的參考資料,所以有句話「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小時候看似的打混,其實為他未來的職涯打了底。
創業維艱,初創業時沒甚麼知名度,有時一連好幾天都不見客人上門,實在悽慘。接不到案子,可是劉進文先生每天的白天還是老老實實地守在工作室裡。他說他最苦的時候整年的收入不到十五萬,還好他是個知道變通的人,為了維持生計,和朋友一起去裝冷氣機,半夜去當搬運工,現在想想真不知道當初那段日子是怎麼度過的,好加在熬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今已能笑談這段艱苦的往事了。
這裡也談一談神像木雕這個領域,通常一般人家裡若要供奉神明,都是到佛具店請他們幫忙雕刻,佛具店接單後,會把工作發包出去,依不同的工序找人代工,所以說一尊神像的完成通常是經過好幾個人之手。在所有的工序中,粗胚是最關鍵的,粗胚沒做好,作品就四不像了。粗胚通常是由雕刻技術較優的師傅負責,其後的精雕細琢和彩繪再由不同的人完成。「雛型決定靈魂。」劉進文先生說:「它是考驗木雕師傅技巧與創造力的一道門檻,如果無法跨越這道門檻,最終只能做代工匠。」
劉進文木雕工作室成立~2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出師不代表甚麼都會做了,重點是自己要不斷努力、精進。」學藝三年或四年可以出師,但其實這個時候的技術水準通常是半瓶水而已,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到佛具店當師傅或幫佛具店代工,這樣做至少可以有穩定的工作,出師沒多久就獨立創業、自己當老闆對劉進文先生或者對許多傳統工藝師而言是相當大膽的舉動,因為是技術的大考驗,考驗自己能否獨當一面?但也算是造就劉進文先生能獨立完成作品的一個契機,雖然當學徒時有學習到全套的雕刻技術,但有些難度較高的技法實際操作的機會少,畢竟還是卡卡的、不熟練。剛創業沒甚麼生意上門,如果找人代工要花錢,只好趕鴨子上架,從頭到尾都自己做,一件作品、二件作品…,遇到障礙就想辦法突破,作品越做越好。生活逼得他成長,那些令人讚嘆的作品就是這樣來的。
劉進文先生是一個很懂經營事業的人,他導入現代化的經營模式和現代科技於傳統工藝中,「working hard不如working smart(努力工作不如聰明工作)」這是他和許多傳統工藝師很不一樣的地方。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拼,他不再是單打獨鬥,目前擁有一個工作團隊,裡面有負責雕刻的師傅,也有負責電腦繪圖的設計師,整合不同的專業,這是他今天會成功的地方。
現在的劉進文先生努力推廣茄苳入石柳這個技藝,他把他的工作室(台南市忠孝街78巷7號)透明化,歡迎每個人到那裏去參觀,實地了解這個技藝的工法,他很自豪地說:「現在很難找到像我這裡,從畫圖、雕刻到鑲嵌,每一個步驟都讓你看得到。」他的不藏私讓人欽佩。
劉進文木雕工作室成立~3
為了讓大家欣賞茄苳入石柳的工藝之美,劉進文先生今年設置了一間展示室(地址:台南市海安路三段32巷29號),裡面陳列著他多年來的作品,有傳統的茄苳入石柳的作品,上面雕刻的內容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主題,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忠孝節義的故事,欣賞這些作品也能學到古人的一些智慧;有結合傳統與現代,把這個工法用在比較現代感的藝術圖案上,猶如馬賽克效果色彩絢麗的「石鑲木」的作品,讓人相當驚艷。他也打造「茄苳入石柳」珠寶盒、公事包、紀念鑲嵌肖像等等,各類客製化的物件讓這門傳統工藝進入大眾生活。還有,他創意巧思把經過風化、滿佈歲月痕跡的舊木料,如被棄置的木製牛車輪、古門板、舊匾額等等,妥善修復後,再鑲嵌各種花魚鳥獸的浮雕圖案,賦予古物新靈魂,新作老風采,時代遙相呼應。考慮到展示空間有限,他將他的作品拍照,收藏於雲端,變成「走動式美術館」,只要攜帶手機出門,他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展示他的作品給人看。當然他很歡迎大家到他的展示室,你可以很放鬆地坐在沙發上欣賞大螢幕所播放他的作品,真的很享受。
與茄苳入石柳相遇
茄苳入石柳又稱「臺南體」,是臺南市獨特的文化瑰寶。它來自何處?是舶來品喲!台南府城在一、二百年前是與中國往來的渡口城市,唐山師傅帶著這「異木鑲嵌」技法來到此,有別於傳統木雕將一塊木材從頭雕刻到尾,這項獨特的工藝產生兩種木頭色彩的強烈對比,創造豐富的視覺感受,更可突顯木雕之美。時代推移,異木鑲嵌的工法在府城逐漸在地化,早期有錢人家家中的家具如太師椅、床頭櫃、臉盆架等,以及廟宇神明的座椅、神明桌、公媽龕等等大多喜歡有這樣的工法,匠師們選用台灣的木材進行加工、搭配,一時之間台南成為全台灣精緻家具的生產中心,華麗的茄苳入石柳是身分的象徵,各地大族、廟宇不惜來此花重金購置。
劉進文先生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看過茄苳入石柳的作品了,他經常出入的媽祖樓天后宮內就保存著道光十九年(1838年)落款,全台灣最古老的茄苳入石柳以「平嵌」的方式製作的供桌,精緻的質感至今風采依舊。只是當時年紀小不懂,等到年長後踏入雕刻的領域,才發現這個一直習以為常的物件原來是很珍貴的。
在劉進文先生學藝期間,他的老師用很便宜的錢買了一組二手的茄苳入石柳的上下桌,他覺得這組上下桌很美,但為什麼人家不想要?像這種上下桌通常是用來放神明或祖先牌位,一旦不想要了,也少有人願意接收,只好被肆意棄置,或有些人把家具載到南山公墓焚燒。因為這次與這個物件的相遇,他開始研究茄苳入石柳。
有了雕刻的基礎,再來研究「茄苳入石柳」的作品,劉進文先生發現這個工法繁瑣、費時,必須仰賴大量的手工,不符合量產的經濟效益,原本保有此技藝的木雕師傅因購買者少而製作機會漸疏,傳承也後繼無力,使台南乃至全台灣「茄苳入石柳」的技藝面臨巨大的斷代危機,看到這樣的情景,他立志不讓這項技藝失傳,大約在千禧年之際開始投入此技藝的研究、傳承與推廣,當時他二十七歲。
茄苳與石柳
「茄苳入石柳」是異木結合的一種工法,顧名思義是使用茄苳和石柳二種木頭。茄苳木又稱重陽木,是屬於比較硬的木頭;石柳,毛細孔小,如象牙般的質感,是木中的玉石,也是屬硬木。這二種木生長的速度慢,要長到能砍下來做成物件至少都得好幾百年。茄苳木砍下來後,因為它比較活性,不能馬上進行雕刻,必須先裁切成木塊後放置二年,等待它的形態穩定方可使用。石柳木也是一樣,毛細孔小,不容易乾,也要耐心等待乾後才能拿來運用,所以說茄苳入石柳是需要時間的,可是當我們看到美麗的作品呈現時,我們又會覺得等待是值得的。
石柳木是台灣特有的木材,也讓「茄苳入石柳」這個名字帶著濃濃的台灣味,既然具台灣味,當然要用台語來唸「茄苳入石柳(ka-tang li̍p tsio̍h-liú)」比較順耳。可惜的是現今台灣的石柳木產量稀少,目前大多以台灣的高山柚木或黃楊木(俗稱狗仔骨)替代,無法名符其實,現在是把「茄苳入石柳」當做這個工法的代名詞。
檜木、樟木、紫檀木、黃花梨木等等木頭也都不錯,要做這項工藝,一定得用茄苳和石柳?當然不是。不過茄苳入石柳現在已是台灣的工藝,我們要標榜在地的精神,所以使用台灣的原生木頭,如台灣檜木、樟木、烏心石木等,感覺比較具台灣味。
茄苳入石柳~1
茄苳木帶有咖啡色澤,石柳木近乎乳白色,把這兩種木頭鑲嵌在一起,是陰陽的結合。茄苳入石柳的作品看起來像是浮雕,很美,然而這樣的異木結合並不容易,是結合鑲嵌與雕刻的精密木工,它的製作過程非常嚴謹、繁瑣且費工,有「描圖、切割、割線、挖洞、上膠、崁入、粗坯、細坯、上漆」等九大工序,以劉進文先生一一○年(2021年)四月為臺灣府城隍廟製作的虎爺藝術浮雕為例,它的工序如下:
1.依據虎爺取材照片,在石柳木材上描繪出比例與角度最完美的草圖。
2.依照描繪出來的輪廓進行切割。
3.把切割好的虎爺木片放在茄苳木上畫出輪廓。
4.依照輪廓線挖洞並精準鑿出符合該輪廓的凹槽。
5.在凹槽裡上膠。
6.將虎爺木片鑲嵌入茄苳木的凹槽內。要剛剛好能密合才行哦!
7.把嵌入的虎爺木片做修整。放進去分「平嵌」(嵌入後呈平面)與「浮嵌」(嵌入後再加工為薄浮雕)二種。
8.將粗胚持續細膩雕琢。
9.將完成的作品上漆,除美觀外,可保護作品。
茄苳入石柳~2
這項工藝做出來的作品力求達到四要點:「面厚(作品厚實)、側薄(鑲嵌兩側薄)、體大(雕刻體面大)、物小(雕刻物件小)」。這項工藝從頭到尾幾乎靠手工,一刀刀的雕刻出來,機器難以取代,而要雕刻之前,還得描出精細的圖模,每一道工序不只手要巧,還要細心跟耐心,真難想像年少時喜歡調皮搗蛋、不喜歡讀書的他,居然能靠自我學習熟悉這項工藝,並且將這個工藝做到極致,這日子一過已經二十多年了,仍然樂此不疲。
談到以機器取代人工,劉進文先生說,現在的科技發達,佛像雕刻和「茄苳入石柳」均已可以利用機器大量生產,亦可以利用3D列印,而且成品可以做得比手做的還精緻細膩,不過他認為手工的作品雖然有時不那麼完美,但有手感,有人的味道,是機器製品無法比的。從他的觀點,佛像雕刻還是以手工製作為好,不過茄苳入石柳這個工藝在製作過程倒是可以利用機器來切割要鑲入的那些木塊,會較精準,做出來的密合度較好。筆者問:「使用機器來製作木雕的速度會比較快嗎?」這個答案是視情況而定,機器適合量產,使用CNC技術,必須先設計作品的圖稿,接著電腦繪圖,才可利用機器雕刻出來。想這麼做還得另外在具備電腦繪圖與機器操作能力,不容易啊。若只是一、二件客製化的作品,設計好圖稿,直接描繪在木板上,就可進行切割,反而省工。
機器取代人工,雕刻師傅沒了生路,紛紛轉行,眼看著這優美的傳統技藝慢慢消失,實在很感傷。令人感動的,劉進文先生懷有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若跟他請教「茄苳入石柳」的雕刻技法或其他相關事宜,他必定知無不言,而那段學習技藝和創業的辛酸史,他也毫不保留的說與人知,因為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生命經驗。
貴人
走過生活困頓的歲月,劉進文先生談到他生命中的貴人,「開業以來每一個客人都是我的貴人,因為那時沒收入,都快支撐不下去了,有這些貴人的幫忙才讓我走到今天。」其中有一個貴人是福樓的一位廚師,他也喜歡雕塑之類的創作,所以他請劉進文先生把工作室樓上的空間分租給他,剛好可以減輕房租的壓力,劉進文先生欣然答應,於是他們共享工作室,這不就是現在很夯的「共享辦公室、共享工作空間」?是室友也是調頭寸的對象,這位廚師曾多次助他度過缺錢的危機,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貴人之一。
推廣傳統工藝
茄苳入石柳在清朝時期來到臺南,落地生根,隨著時代的推進,有幸能保有傳統的工法與味道,也注入現代的元素,讓作品更多元、豐富,從劉進文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在這項工藝上的努力。更難能可貴的,他愛這項工藝,也愛分享這項工藝,透過展覽、專題演講、舉辦工作坊、開放工作室參觀等等,他真的很用心,也做得很開心。
台南是一個宮廟非常多的城市,宮廟裡通常會有虎爺,最近一、二年台南市政府與民間團體合力打造台南成為「府城、虎城、福城」,興濟宮、大埔福德祠、台灣府城隍廟配合辦理「百虎百福」系列活動,他都會提供《虎爺浮雕》茄苳入石柳作品供民眾擲筊,擲最多筊者就可以把他的作品帶回家,好想成為這個幸運兒,因為實在賺很大喲!
鑽研在這個工藝裡已二十多年,贏來媒體與公部門的關注,採訪與授課的邀約不斷,但後繼無人仍是劉進文先生最大的感慨。茄苳入石柳製程難度最高的「浮崁」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方能學成,學生來來去去,多半撐不到兩年,未來這個讓台南府城閃耀的老技藝會如何?現在的他只想把作品做好,以及透過比賽和參展增加它的能見度,贏得大家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