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南投戲院
- 作者:蔡杰峰
- 時間:1920年
- 地點:南投縣南投市
南投戲院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南投悅舞臺公司」,悅舞台目前可考究的資料為大正年間的股權證明,由此證明悅舞台最早於民國初年即開始籌辦興建。
南投戲院隨著娛樂業發展,有不同的播映形式,初期大多上演歌仔戲、布袋戲,西元1980-1990年代秀場鼎盛時,也曾有歌廳秀的表演。南投在鼎盛時期有五、六家戲院,昔日曾經風光一時,熱門片上映時高朋滿座、坐無虛席,但在歷史的洪流中,碩果僅存的老戲院也只剩下南投戲院,目前南投戲院更是全台最老之首輪戲院,其需保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建築特色
本建築為日治時期為加強磚造建築,實際能考究的資料僅剩日治時期悅舞臺的正面相片。現況為兩層樓RC構造建物,搭配加強磚造外牆,屋頂為大跨距鋼構造。結構狀況良好無損壞,自1966年(民國55年)重建至今外觀無變動,除1994年(民國83年)內部變更為兩層樓外其餘未有重大變動,僅在921地震後有針對部分構架做補強,但未影響建物本體。
文史脈絡
南投戲院約興建於1920年(民國9年),起初由地方仕紳:葉在淵、簡長、許傳、簡錫傳出資成立了「南投悅舞臺公司」並交由本案業主先人蔡瑞炎先生經營管理。
1937年(民國26年)蔡瑞炎先生買下南投悅舞臺公司股權,並於1951(民國40年)更名為南投大戲院。南投大戲院早期為戲班站台,有布袋戲、歌仔戲等不同形式的表演方式,以傳統的戲碼為主,後來因日人在台進行皇民化運動,逐漸為新劇所取代,至電影引入後改變了表演型態,改以播放電影為主,初為默片必須由辯士向眾人說明,以美國西部片為風尚,到了1950年代以台語片為主,1960年代電影業蓬勃發展,後隨著電視成為影視娛樂新主流,到了1970年代有了紅及一時的秀場,當時最紅的豬哥亮、鳳飛飛、陳雷都曾經是舞臺上的明星,爾後隨著電視機逐漸普及於家庭,於是歌舞廳轉型為固定放映電影。
未來展望
在時代的更迭下,容許老戲院生存的空間不多,在現今影城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的時刻,南投戲院需要不斷的思考要如何地方與在地結合創生,並慢慢地將一座百年戲院轉型,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讓南投戲院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慢慢敘說時光的軌跡,展現自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