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深碇平地區生活母語知識建構與應用計畫-塗墼厝修復採錄(一)
- 作者:鄭福田文教基金會
- 時間:2022/05/22
- 地點:新北市深坑區
本計畫立基於110年在深碇地區採錄茶葉與黑豬肉兩個產業母語,共收錄41個詞條的成果與經驗,今年111年進一步充實地方生活母語詞庫,採錄範圍為深坑區、石碇區,並增加平溪區,計畫採錄的產業類別為傳統建築(土角厝修復工法)、鼠麴粿與煤礦生活。
2022/5/22,我們帶領學員實地至深坑炮仔崙蔡班長家,由蔡班長親自為我們講解修復土角厝的眉角,從土的來源,古早農業社會都是就地取材來蓋房子,蔡班長前一天就幫我們準備一鍋土,還需要加入稻草翻攪,而工具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每一個的步驟都有它的重要性。接著蔡班長直接示範印土角,拿稻草捲沾水,先把模具的外框沾濕,模具放好後,需要先灑粗糠,然後再把攪拌好的土倒下去模具裡,邊倒邊壓,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謹記在心,不然壓出來的土角就會不漂亮,蓋的房子也就會歪歪的。土角做好後大約還要有半年的風乾期,一棟房子需要上千塊的土角,因此,蔡班長笑笑的說,蓋土角厝一輩子玩一次就好,真的太累了。
地牛
台語漢字: 地牛
台羅拼音: tē-gû
華語詞目: 地錨
詮釋:
(台語漢字)
佇咧「角間」(kak-king)的封頭壁(hong-thâu-piah)下跤這个所在,遐有一个圈仔(khian-á),這个圈仔就號做「地牛」(tē-gû),又閣號做「風颱硩」(hong-thai-teh)。
照蔡班長共逐家分享所講的,較早伊會用一粒大石頭,抑是像講「舂臼」(tsing-kū / tsing-khū)這款 ê 家私,輾(lìn)來縛索仔,因為少年 ê 時陣較𢯾(mooh)有法。落尾(lo̍h-bér / lo̍h-bué / lo̍h-bé)班長規氣用「地牛」(tē-gû)來縛,下跤固定了後,索仔另外一爿著愛縛佇咧頂懸的「簷口梁」(tsînn-kháu-niû),共縛予絚。
這是為欲風颱若來的時陣,會使替厝頂做加強。而且厝瓦若予風吹走、閣會當補修,梁若無固定,規个厝頂歹去,就較僫做整修。
(華語)
在兩側邊間的外牆,大約兩面磚壁的轉角處下方,有一道粗鐵圍成圈圈立在地面上,這道鐵圈在華語又叫做「地錨」。
根據蔡班長分享表示,以往他會搬一顆大石頭,或是將舂米的臼滾來牆角下方綁上繩子,運用器具的的重量固定住繩子的一端。後來班長進行改良,運用這種叫做「地錨」的鐵圈來綁繩子。
至於繩子的另外一端,則會綁在屋簷口的樑柱上,要綁得緊且紮實。這是為了颱風來臨前做準備,能夠幫屋頂做加強。畢竟屋瓦如果被吹走幾片還能稍做補修;但如果整個屋頂都被吹壞,整修的困難度會比較高。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陳亮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相食穿
台語漢字: 相食穿
台羅拼音: sio-tsia̍h-tshīng
華語詞目: ❶形容原物料緊實融合 ❷意指結構穩固紮實
詮釋:
(台語漢字)
「相食穿」(sio-tsia̍h-tshīng)這个詞佇無仝情境內底有無仝的意思。
親像咧做塗墼、欲先反田塗的時陣,一般著閣愛共稻仔草鉸做短短的一節一節,差不多十公分,才摻入去田塗內底做伙搜(tshiau),浞甲稻草會軟。而且閣愛共漚半個月、逐工加水,繼續浞,塗佮草兩項才會「相食穿」。
另外一種情境,親像咧疊塗墼的時陣,著愛對外圍四角共疊起去厝頂,變成一逝一逝斜的,疊甲倚厝內欲收尾的所在,按呢塗墼才會鬥有峇,這結構有穩定、塗牆徛予在,嘛叫做「相食穿」。
(華語)
「相食穿」這個詞隨著在不同的情境當中運用,意思解說的方式也不同。
像是在印製土磚之前,要先收集田土翻攪製作原物料,除此之外還需要將稻草剪成短短一段段的,每節差不多十公分左右,再加入田土當中一同翻攪,稻草才會被浸得濕軟。在此之後土跟稻草要混合浸泡半個月,每天加水攪拌,最終兩者才會緊密結合「相食穿」。
另外像是在疊放土磚的時候,從屋牆轉角的地方將磚角一一疊上去屋頂,形成一道道斜放的結構,疊放到房子內部適合土磚收尾的地方,這樣土磚才能緊密結合,形成穩固的土牆結構,這樣的狀態也可以形容為「相食穿」。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陳亮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田塗
台語漢字: 田塗
台羅拼音: tshân-thôo
華語詞目: 來自田地的土
詮釋:
(台語漢字)
就蔡班長本身的經驗,抑是講照深坑(Tshim-khinn)遮的地理資源來講,用「田塗」(tshân-thôo)印塗墼,會並「山塗」較適合來做。因為「田塗」的密度較懸、塗質較實,無像「山塗」頂面彼層真濟砂、較無黏性。
毋過「田塗」若焦去會勼水,雖然嘛無講勼甲佮原底的精差蓋濟,事先咧用柴枋做「塗墼印」(thôo-kat-ìn)的時陣,嘛猶原著愛共寸尺掠較闊一屑仔。當然一間厝內底,每一塊磚仔角固定的寸尺,這是在人變化的。
(華語)
根據蔡班長本身的經驗,或依據深坑這裡的地理環境資源而言,若運用來自田地的土來印製土磚,會比山上一般的土還適合。因為田地的土質密度較高、較為紮實,不像山地的土質上層含砂量較高、且黏性較低。
不過因為田地的土製作的土磚,在晾乾的期間會縮水,雖說不至於與原本相差太多,但事先用木板製作土磚模的時候,還是可以將尺寸做寬一點。當然,每一間房子當中,磚角固定的尺寸,還是可以隨人制定變化。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陳亮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交釘
台語漢字: 交釘
台羅拼音: kau-ting
華語詞目: 磚塊或磁磚的交錯疊放或排列,以增加穩固性的工法。
詮釋:
(台語漢字)
一般佇咧疊塗墼的時陣,毋但愛疊倒匼、抹塗漿,伊才會平,而且袂使直直疊起去,著閣愛照斜的方向沓沓仔交叉疊塗墼,按呢磚仔角才有法度鬥予峇,規个塗牆嘛會穩篤篤。這款起厝的手路,就叫做「交釘」(kau-ting)。
(華語)
一般在疊土磚的時候,不僅需要將土磚倒過來疊放堆砌,抹上土漿令其平整,且並非直接一塊一塊向上直直疊去,而是需要斜向交叉,慢慢地將土磚堆砌疊放,這樣磚角才能緊密結合,使整面土牆結構穩固。這種蓋房子的工法,就叫做「交釘」(kau-ting)。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陳亮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天放一山來
台語漢字: 天放一山來
台羅拼音: Thinn pàng tsi̍t suann lâi
華語詞目: 天放一山來
詮釋:
(台語漢字)
這句話提醒咱世間人,該有的就愛有,該放的就愛放。人講毋好逆天,愛隨著天地運作。
這是山友寫的春聯,正手爿 (tsiànn-tshiú-pîng)「春隨茶草綠」,倒手爿 (tò-tshiú-pîng)「人與梅花香」。重點是面頂彼句「天放一山來」,蔡班長研究誠久,發現這愛用台語來讀。天公伯咧作主的,天若欲放予你,一山就來,用溢 (ik) 的來,當然嘛是愛拍拚。「天放一山來」這句話就親像咱俗語講的:「人飼人,一支骨;天飼人,肥朒朒」(Lâng tshī lâng, tsi̍t ki kut; thinn tshī lâng, puî-tsut-tsut.)。
(華語)
這句話提醒世人,命裡有時終需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該放手就要放下。有人說,不要逆天行事,要隨順天地運行。
這是山友寫的春聯,右邊上聯「春隨茶草綠」,左邊下聯「人與梅花香」。重點是橫批那句「天放一山來」,蔡班長研究很久,發現這一句要用台語唸。老天爺主宰,天若有意賜福給你,整座山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當然還是要努力。「天放一山來」這句話就像台語俗諺:「人飼人,一支骨;天飼人,肥朒朒」,比喻人是天生地養的。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林芳敏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棕蓑
台語漢字: 棕蓑
台羅拼音: tsang-sui
華語詞目: 蓑衣
詮釋:
(台語漢字)
棕蓑材料是棕仔樹,就是以早的雨幔 (hōo-mua),作田人落雨天就穿棕蓑去作穡,才袂沃澹。
北部的棕蓑佮下港的無仝,雙沿的,內底外口編織法無仝。手䘼 (tshiú-ńg) 若傷長會當撆起來 (pih--khí-lâi),有一个鈕仔 (liú-á) 會使拗 (áu) 過來。做囡仔的時攏干焦穿頂半身 (puànn-sin),下半身穿袂過。
(華語)
蓑衣的材料是山棕,可以披穿在身上防雨,就是以前的雨衣,農夫雨天就穿蓑衣下田工作,才不會淋溼。
台灣北部的蓑衣跟南部不同,北部蓑衣有兩層,內外層編織法不同。袖子如果太長可以捲起來,有一個扣子,可將上衣下擺折起來固定。孩提時代都只穿上半身,下半身太長,穿不了。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林芳敏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塗牆
台語漢字: 塗牆
台羅拼音: thôo-tshiûnn
華語詞目: 夯土牆
詮釋:
(台語漢字)
整修塗墼厝的過程,發現厝內有一堵(tóo)塗牆,內底的楹仔料(ênn-á liāu) 攏予白蟻食食去矣。
塗牆 (thôo tshiûnn) 內底有排竹仔,竹仔破破 (phuà) 排排咧,共反爿 (píng-pîng),一層 (tsàn) 一層排,一沿一沿疊 (tha̍h),遮有排竹箅 (tik pín),敢若塗墼咧挲 (so) 塗漿仝款,這沿舂 (tsing) 過了後,欲閣舂這沿,遮就愛閣排一个竹箅 (tik pín),排田字型。
(華語)
整修土磚屋過程中,發現屋裡有一面土牆,內層支撐的木料都被白蟻蛀蝕殆盡。
土牆裡面有竹子支架,竹子剖開翻面,一層一層鋪排堆疊,用竹子編成支架,像是土磚牆外層塗抹土漿一般,底下一層壓實之後,要再往上堆疊,就要先放置一個竹支架,縱橫交錯成田字型。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林芳敏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印塗墼
台語漢字: 印塗墼 (動詞)
台羅拼音: ìn thôo-kat
華語詞目: 用模具製作土磚
詮釋:
(台語漢字)
以早印塗墼攏是佇秋天稻仔割起來了後,共田洘 (khó) 起來,就印佇田,有的印佇田岸 (tshân-huānn)。塗墼印好就囥 (khǹg) 佇田邊予焦,𠕇度 (tīng-tōo) 夠,有法度提轉來的時,才用畚箕(pùn-ki) 去擔轉來。
印塗墼過程:
1.用稻草絪 (tiū-tsháu-in) 搵(ùn) 塗水,共塗墼印 (thôo-kat-ìn) 抹予澹(tâm),較好脫模。
2.下底愛先掖 (iā) 粗糠 (tshoo-khng),才袂黏牢咧(liâm-tiâu--leh)。
3.塗挖起來,愛對塗墼印四角共揤落 (ji̍h--lo̍h),愛揤予實 (tsa̍t)。四角愛飽滇 (pá-tīnn),面頂抹予平。
4.聽候一段時間就會當脫模,共塗墼印搝 (khiú) 起來。塗墼印好就囥 (khǹg) 佇田邊予焦(ta)。塗墼欲齊焦 (tsiâu ta),差不多愛規半年。
註解:塗墼印 (thôo-kat-ìn) : [名詞]印塗墼的模仔 (bôo-á),以早用杉仔枋 (sam-á-pang) 製作,寸尺在 (tsāi)人,無固定。
(華語)
以前製作土磚塊都是在秋收之後,田裡的水放乾,就地在田裡製作土磚,有的就在田埂製作。土磚脫模就放在田裡乾燥,硬度夠,可以移動時,才用畚箕挑回家。
製作土磚過程:
1.用一小束稻草沾泥漿水,將土磚模子打溼,比較容易脫模。
2.底部要先灑一層稻穀外殼,避免土磚黏在地上。
3.泥巴挖起來,先從模子角落填入泥團。底部和四個角落要完全壓實填滿,表面抹平。
4.等待一段時間就可以脫模,將模子拉起來。土磚脫模成形就靜置田邊乾燥。土磚完全乾燥,大約需要半年。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林芳敏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風颱硩
台語漢字: 風颱硩
台羅拼音: hong-thai-teh
華語詞目: 地錨、防颱、防風、固定屋頂
詮釋:
(台語漢字)
風颱的時,驚厝頂予風飛去,愛共厝頂用索仔 (soh-á) 縛 (pa̍k) 咧地牛 (tē-gû) 固定,索仔穿對簷口梁過,厝頂共挽 (bán) 予牢,莫予風吹去。
以早是用大石頭,抑是舂臼 (tsing-khū) 輾 (lìn) 來縛 (pa̍k),彼粒舂臼 (tsing-khū) 少年𢯾 (mooh)有法,落尾規氣縛 (pa̍k) 咧地牛 (tē-gû)。面頂縛 (pa̍k) 佇簷口 (tsînn-kháu) 這枝梁,叫做簷口梁 (tsînn- kháu-niû),主要是顧梁,梁若牢,厝頂就牢咧。咱攏縛(pa̍k)較風頭,風頭較重要,內底就無縛矣。
(華語)
颱風來襲,擔心屋頂被強風吹走,要將屋頂用繩索綁在地錨固定,繩子穿過屋簷短樑,屋頂固定好,避免被風吹走。
以前地面是綁在大石頭或是將舂米的石臼滾過來綑綁固定,年輕時有體力搬動那個石臼,後來乾脆綁在地錨固定。繩子上端綁在屋簷下的橫樑,叫做屋簷樑,重點是把樑固定好,屋樑穩固,屋頂就牢固了。一般都是在迎風面綑綁固定,迎風面是防風重點,裡面就不需要特別加強了。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林芳敏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疊倒匼
台語漢字: 疊倒匼
台羅拼音: thia̍p tò-khap
華語詞目: 土磚倒置砌牆、土磚反向砌牆
詮釋:
(台語漢字)
塗墼印搝起來,塗墼邊仔角較深較懸 (kuân),頂面焦了後會小可凹落去 (nah--lo̍h-khì)。塗墼有粗糠彼面是底,底是平的。咱塗墼愛疊倒匼,有粗糠彼面疊頂懸,毋是正疊。
塗墼倒匼,塗漿抹咧交體 (kau-thé) 中間,有一个凹落去的所在,面頂彼塊再閣靠落(khuà--lo̍h),愛牽繩線 (khan tsîn-suànn) 掠直。塗墼靠落去,一焦一澹 (tâm) 收水真緊,比紅毛塗 (âng-mn̂g-thôo) 收水閣較緊,一下仔久,就撨袂振動 (tshiâu bē tín-tāng) 矣。
(華語)
土磚脫模成形,四周邊緣角落較高,上方表面乾燥後稍微凹陷。土磚有稻糠那面是底部,底部是平的。砌土牆的時候,土磚底部有稻糠那面朝上,倒置疊放,不是正向堆疊。
土磚底倒置疊放,土漿抹在上下兩塊土磚之間凹陷處,上面那塊土磚放置堆砌,要拉墨繩取水平線。土磚疊放上去,一乾一溼迅速吸水,比水泥還快,瞬間就無法移動調整了。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林芳敏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反塗墼
台語漢字: 反塗墼
台羅拼音: píng thôo-kat
華語詞目: 翻轉土磚、翻轉土塊
詮釋:
(台語漢字)
塗墼印好囥 (khǹg) 予焦,等伊脫水脫到一个程度,愛閣反予徛 (khiā) 起來,水分流失 (lâu-sit) 會較緊。
塗墼 (tshāi) 起來,食力 (tsia̍h-la̍t) 面積較細,愛小可有一个𠕇度 (tīng-tōo) 才袂變形去。若傷早反,就會歪膏揤斜 (uai-ko-tshi̍h-tshua̍h)。
塗墼愛囥 (khǹg) 規半年才會完全焦,毋閣只要𠕇度 (tīng-tōo) 有夠,就會當提來起厝。塗若無夠焦,趕緊欲疊 (thia̍p),就會敧去 (khi--khìr),敢若跍落來 (khû--lo̍h-lâi)。
(華語)
土磚成形脫模後靜置乾燥,等脫水到一個程度,要翻轉方向讓它直立起來,加速水分流失。
土磚豎立起來,受力面積較小,土磚必須要有足夠的硬度,才不至於變形。若硬度還不夠,太早翻轉直立,就會歪斜變形。
土磚要放置半年才會完全乾燥,不過只要硬度夠,就可以用來蓋房子。假使土磚不夠乾,急著砌牆,牆壁會傾斜,彷彿矮一截。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林芳敏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物件愛舊,衫愛新
台語漢字: 物件愛舊,衫愛新
台羅拼音: Mn̍gh-kiānn ài kū, sann ài sin.
華語詞目: 東西要舊,衣服要新
詮釋:
(台語漢字)
古早人咧講一句話,「物件愛舊,衫愛新」舊的物件若會曉珍惜,是袂䆀 (bái) 啦!
塗墼厝的好處是較通風,會使保持溫度,暗時咧睏溫差較袂遐大。尤其台灣較溼 (sip),塗墼厝溼氣較袂遐重,透南風的時陣,塗跤嘛較袂反澹 (huán tâm) 溡溡 (tshî-tshî)。
60年代70年代彼久現代化,共一寡古早傳統的厝攏翻 (huan) 掉,講這舊厝無行情,咱嘛無知這遮好用。咱這間是提著政府的補助,咱嘛共愛惜,才保留到這久。
(華語)
古人有言:「東西要舊,衣服要新」若懂得珍惜老舊事物,是很好的!
土磚屋的好處是比較通風,可以保持恆溫,晚上睡覺溫差不至於太大。台灣較潮溼,土磚屋溼氣不會那麼重,吹南風的時候,地面不會返潮溼溼的。
六七十年代現代化,一些傳統老房子紛紛汰換整建為現代建築,認為老房子沒行情,當時我們也不了解土磚屋的優點。這間土磚屋是領到政府補助金整修,我們也很愛惜,才保留到現在。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林芳敏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樓梯田(山田仔)
台語漢字: 樓梯田(山田仔)
台羅拼音: lâu-thui-tshân(suann-tshân-á)
華語詞目: 梯田
詮釋:
(台語漢字)
順著山坡地ê山勢,開墾出一層(tsàn)一層ê細塊平地,若像一坎(gám)一坎ê樓梯,用來種稻仔,所以號做樓梯田。樓梯田是先民寶惜土地ê方式,共歹種作、厚石頭ê山塗,用人工擔抑是用水牛拖,沓沓仔換田底,閣引山水來淹田,才有法度佈稻仔。
(華語)
順著山坡地的地形,開墾出一層一層的小塊平地,就像一階一階的樓梯,用來種稻米,所以叫做梯田。梯田是先民善用土地的方式,將難耕作、多石頭的山坡地,用人力擔或是用水牛拖,慢慢改善田土,再引山上的水源灌溉,才能插秧種稻。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賴恆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剷
台語漢字: 剷
台羅拼音: thuánn
華語詞目: 剷
詮釋:
(台語漢字)
動詞,用鋤頭共田裡ê雜草抑是收成了ê稻仔頭挖起來。
班長講:秋天攏會共彼个田洘起來,洘起來共稻草頭剷剷ê乎 (honnh),直接印咧田ê,有ê是去印咧田岸,無佇遮啦,攏直接咧田ê遐。因為你愛閣提蓋遠嘛,咧田ê遐就tsiū地嘛,彼个稻草。咱欲印塗墼ê所在愛焦嘛,稻仔頭共剷剷咧,邊仔閣做一个水路,毋拄好若淹水,邊仔閣做水路起來。所以講以早咧印塗墼嘛真辛苦,古早人咧起厝真辛苦,無像講咱這馬材料叫來就有。
(華語)
動詞,用鋤頭將田裡的雜草或是收成後的稻草根挖起來。
班長說:秋天收成之後,把稻草根剷一剷,直接在田裡製作土磚,有的是放在田埂,不會在這裡,都直接在田地那邊。因為你要搬很遠嘛,在田地就地嘛,取那個稻草。製作土磚的地方要乾燥,稻草根剷一剷,四面做一條溝,預防淹水,做一條排水溝。所以以前做土磚很辛苦,古人蓋房子很辛苦,不像現在材料取得方便。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賴恆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稻草絪
台語漢字: 稻草絪
台羅拼音: tiū-tsháu-in
華語詞目: 稻草捲
詮釋:
(台語漢字)
共一把焦稻草,拗拗咧縛做一捆,會使提來引火,嘛會使提來搵塗水共塗墼印沐予澹。稻草絪若是提來抹塗墼印,用煞著愛擲掉,袂使摻落去印塗墼ê塗內底,彼是一種譴損。
班長講:咱咧抹水這个稻草無,這个草絪講袂使共櫼咧塗墼lueh。咱這有無,咱袂使講曷這个 tsua̋nn-ê 印印咧 tsua̋nn-ê 共櫼對內底 lueh,講袂用得,這个愛另外分開。彼濟歲人講草絪就共擲掉,袂使閣共摻lueh。
(華語)
將一小把乾稻草,折一折綁成一綑,可以拿來引火,也可以拿來沾泥水將土磚模具抹濕。拿來抹濕土磚模具的稻草捲,用完之後只能丟棄,不能加入製作土磚的土裡,那是禁忌。
班長說:這個抹水的稻草捲,不能加進去土磚泥裡面。不能說土磚做一做,就把稻草捲加進去,這個要另外放。老人家說稻草捲要丟掉,不能加進去。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賴恆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升
台語漢字: 升
台羅拼音: sing
華語詞目: 加高
詮釋:
(台語漢字)
動詞,增加壁堵抑是門ê懸度。
班長講:塗牆:伊這个主體 honnh,這个本來是一片塗牆,當初咧維修ê時陣,我就真頭疼。因為塗牆,你欲共伊補閣袂牢,欲共伊「升」,伊彼舊ê佮新ê袂相食穿,閣卡著伊這梁柱懸低閣相疊,毋知欲按怎。
門:以早ê人較矮嘛,這馬ê人食 li̍k 遐好, tia̋nn 欲去挵著彼支
thōng-á-liāu,所以講有共改較懸一屑仔。所以講有共伊改ê就是講共伊「升」較懸一下。
(華語)
動詞,將牆壁或是門加高。
班長說:夯土牆:它這個主體,這個本來是一片夯土牆,當初在維修的時候,我就很頭痛。因為夯土牆,補土補不牢,要加高,新舊材料無法相容,又卡到樑柱高低交疊,不知道要怎麼辦。
門:以前的人比較矮,現在的人飲食好,常常會去撞到橫樑,所以把它加高一點。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賴恆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升、降、進、退
台語漢字: 升、降、進、退
台羅拼音: sing、kàng、tsìn、thè
華語詞目: 升、降、進、退
詮釋:
(台語漢字)
起厝上梁ê時陣,用來調整方向ê用語。
升:搝懸。降:放低。進:徙入去厝內彼爿。退:徙出來厝外彼面。
班長講:升佮降,進佮退。進佮退就是按呢嘛,倒爿(比對厝內)正爿(比對外口)嘛,曷欲撨彼个。曷升較懸咧,曷降較低咧,這嘛是一个講,一般人咧講ê講號做專業術語,曷就罔聽罔學按呢啦。
(華語)
蓋房子上樑的時候,調整方向的用語。
升:抬高。降:放低。進:往房子內部移動。退:往房子外面移動。
班長說:升跟降,進跟退。進跟退就是這樣,左右嘛,來調整那個。升高一點,降低一點。這就是一般人說的,叫做專業術語。就邊聽邊學啦。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賴恆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竹桮
台語漢字: 竹桮
台羅拼音: tik-pue
華語詞目: 半管竹管
詮釋:
(台語漢字)
引水ê竹管。共竹仔破予伊變做兩爿,彼半爿ê竹管就號做竹桮。共竹桮ê竹目拍予通,閣共一節一節ê竹桮相接,就會使對厝前後壁有水ê所在,共水引入來厝內ê水缸,貯起來用。
班長講:竹仔一支共破做兩爿,tsua̋n-ne相接出來,我做囡仔ê印象中是按呢引水ê。這馬干焦賰草厝遐猶閣有爾。水缸內底有放魚仔(石斑)抑是蝦仔,是咧測水質ê。做水田ê時陣,彼久農藥嘛用真重,所以講若 khua̋inn 彼个小山溝仔,若有魚仔蝦仔咧死ê中間就愛注意。
(華語)
接水的竹管。將竹子剖成兩半、竹節打通,再將一段一段的竹管相接,就可以當成水管,將附近的水源引入屋內水缸,貯存起來使用。
班長說:竹子一支剖成兩半,再接起來,我兒時的記憶就是這樣接水的。現在只剩草屋那邊還有在用而已。水缸裡面有養魚(台灣光唇魚,俗稱石石賓、石斑)或蝦,是在測水質的。種水稻的時候,以前農藥也用很多,所以如果看見小山溝有魚蝦死亡,就要注意了。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賴恆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伸跤
台語漢字: 伸跤
台羅拼音: tshun-kha
華語詞目: 廂房
詮釋:
(台語漢字)
護龍ê另外一種講法。護龍對正廳(正身)ê雙爿伸出去,若像人坐咧塗跤,伸出去ê雙跤,所以號做伸跤。
班長講:正廳ê大門較大,這个伸跤 lua̋i 伊就較細矣。正手爿伸跤ê門無改,因為是修理ê嘛,就照舊共維修起來。唯一有改變就是講,倒手爿伸跤ê門就有共伊用較懸一下。
(華語)
傳統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建築,廂房由正廳的兩側伸出去,就像人坐著伸出去的雙腿。
班長說:正廳的大門比較大,廂房的門就比較小了。右邊廂房的門沒有改大,因為是修繕的,就照舊把它維修起來。唯一有改變的是,左邊廂房的門有提高一些。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賴恆黎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
漚塗
台語漢字: 漚塗
台羅拼音: au-thôo
華語詞目: 把土和稻草混合浸泡
詮釋:
(台語漢字)
塗墼若欲做會好勢,漚塗是上重要的工課。
做塗墼上好是用田塗,閣摻稻草落去攪。共稻草鉸差不多十公分長,了後共摻佇田塗內面攪予齊勻,稻草拄摻落去的時較焦,愛和田塗做伙浞,浞甲稻草變軟,稻草佮田塗才會相食穿,了後閣落去漚,大概漚半月日。佇這半月日的中間,逐工攏愛共加水落去浞予齊,按呢欲做塗墼的密度才有夠。
漚塗的用意應該是欲予田塗佮稻草會當濫濫做伙成做一體,起厝的時塗墼才袂必開。
(華語)
土磚塊若要做得好,田土與稻草混合後的浸泡是很重要的工作。
製作土磚塊最好的材料是田土,然後摻雜稻草下去攪拌。把稻草剪約十公分長然後和田土攪拌均勻。稻草剛摻入時較乾燥,要和田土一起搓揉攪拌,稻草才會變軟,和田土才拌得均勻。接著要浸泡,約泡半個月後才能做成土磚塊,在這半個月內每天都要加水及攪拌搓揉,這樣要做土磚塊的密度才夠。
浸泡攪拌稻草與田土的用意是讓它們可以更均勻的融為一體,蓋房子時土磚塊才不會龜裂。
採錄對象: 深坑蔡氏古厝/蔡金來
採錄與彙整: 陳草
總審定: 王桂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