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資料來源機關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清除條件 關閉搜尋
:::

典藏故事

檢索條件:
    藝術與人文 / 人物與團體

    瑞芳老街居民-林章富

    • 作者:廖書瑄
    • 時間:2022/11/30
    • 地點:新北市瑞芳區

    林章富,民國40年出生,在瑞芳生長。小時候父親在逢甲路上,瑞發家具行對面,開柑仔店,媽媽在較為後期,於逢甲路輕便道遺址的巷子內,開設茶店仔,新夜城,是許多瑞芳人的共同回憶,其招牌至今仍完整保留於原處。孩童時期,因家中經營著柑仔店的生意,家長顧店,林章富時常下課後便出門,名副其實地遊山玩水,嘗試多樣不需要花費半分錢的遊戲,自製各種童玩,連龍眼籽都能當作彈珠彈射。在瑞芳各個角落,四處玩耍,對瑞芳的變化以及記憶中的景象,都能鉅細靡遺地描述。
    初中畢業後,林章富成為職業駕駛,開車開了40多年,從計程車、公路局、台汽公司等,最後在國光公司退休。由於更換公司的原因,多次是公司倒閉,他自嘲般地笑著說,自己曾經待倒好幾間公司。

    點閱數:0收藏數:0

           林章富,民國40年出生,在瑞芳生長。曾研究過族譜得知家族是阿祖,由暖暖一帶遷移至瑞芳,小時候父親在逢甲路上,瑞發家具行對面,開柑仔店,阿伯也在瑞芳有一間碾米店,母親在較為後期,於逢甲路輕便道遺址的巷子內,開設茶店仔,新夜城,是許多瑞芳人的共同回憶,其招牌至今仍完整保留於原處。

            孩童時期,因家中經營柑仔店,家長忙著顧店做生意,對孩子的拘束較少,下課放學便是林章富的自由時間,書包丟了就飛奔出門,在瑞芳各個角落飛天遁地,即使是小孩子根本碰不到錢的年代,都能找出五花八門的免錢娛樂。從樂民戲院的隔壁,攀爬到縫隙,鑽進戲院偷看電影,到山頂上玩黏大繩,再到海邊游泳,總是行程滿滿,晚上,則在現今逢甲路與瑞芳老街交界OK商店的前方空地,少有人能負擔進口車,街道上一輛車都沒有的年代,在馬路上,用粉筆大畫方格,成為孩子們國與國之間廝殺的戰場。除了上山下海的大型活動,小型的童玩對戰更不能少,每一位孩子都是製作童玩的高手,就地取材,陀螺底部的仃仔,需要拿到軌道上,挑選適合的車型壓製,林章富十分內行地說,火車地速度過快,用人力推的炭車才是最佳的選擇。路邊廢棄的鐵線一凹就成為競賽項目,甚至垃圾桶裡的龍眼籽,也是收集的目標。因此,衛生觀念尚未建立、普及的社會環境下,孩子們的自製童玩,即便有趣,卻是疾病細菌傳播的一大路徑之一。

            疾病盛行,醫療資源不足,且衛生知識對於忙於生計的大眾仍然遙遠的時期,街道上充斥著許多賣膏藥的攤位,蛔蟲藥是最為廣泛的膏藥攤,為了提高買氣,吸引街上行人駐足,誇大藥效是普遍,利用詐騙手法取信於民眾,更是常見的伎倆,林章富舉例,攤商會將幾條白色大條的蟲,放在地上,謊稱是吃藥會吐出來的蛔蟲。此外,也有販賣雙頭蛇的攤販,宣稱雙頭蛇就在布袋內,好奇的孩子們總是會圍觀,蹲在攤位前,等待雙頭蛇的亮相,林章富笑著說,攤商根本從頭到尾都不會打開那神奇的布袋。然而,即使大家長大成年後,都明白打拳頭賣膏藥基本上就是詐騙集團的行銷,那宏亮的叫賣聲所構築的熱鬧街景,卻也成為每個人記憶中瑞芳老街繁榮時期,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民國4、50年,瑞芳老街的夜晚,是攤商們的搶手地帶,從火車站到現OK商店位置,一整條街道兩旁,滿滿的攤位,當時沒有路燈的瑞芳街,卻在夜晚燈火通明,每個攤位都會自備風燈,或需要插電的吊燈等,向附近店家租用延長線也是常有的事。街上不僅限於當地瑞芳的攤商,曾為交通樞紐的瑞芳,從外地搭火車或公路局前來的不在少數。需求即市場,外地人的湧入帶動瑞芳住宿業的發展,番仔間因此盛行,番仔間,是一般旅社的房間,由一間隔出兩三個小空間,降低商販住宿的成本,與現今的背包客棧相似。

            趕上瑞芳繁盛時期,林章富的母親在後期所開設的茶店仔,新夜城,是許多外地人會慕名而來的人潮聚集地。與在巷子口的孔雀酒家不同,新夜城是茶室而非酒店,差別在於是否有繳納許可年費,合法地販賣酒。昂貴的許可年費是茶室與酒家消費門檻差異的主因之一,基本上,經營的路線、行銷手法截然不同,各有不一樣的客群,酒家的消費門檻約落在幾千元上下,而茶室則約莫為幾百元,因此,酒家的客群多半是經商的老闆,茶室的主要客群大多是工人階級。逢甲路的這條巷子也因為孔雀酒家與新夜城的聚集經濟效應,出現許多妓女經營的豆干厝,因此,在地人都稱這條巷子為"站街",意為風化街。

            就讀瑞芳高工初中部時期,小時候以玩樂為主的生活,累積了林章富的撞球經驗。從國小二年級開始,同學家裡開的撞球間,球床成為禮拜天林章富與同伴們名副其實的床,七早八早開始打一整天的撞球。初中的林章富,是老師眼裡的問題學生,也是同儕口中的撞球高手,成天往撞球間跑,學校的訓導主任家裡是開當時瑞芳唯一的撞球間,被訓導主任撞見,導師用廣播喊到辦公室,是林章富的日常,但他也笑著說,就只是喜歡打撞球而已啦!

            由瑞芳高工初中部畢業後,林章富成為職業駕駛,開車開了40多年,從計程車、公路局、台汽公司等,最後在國光公司退休。由於更換公司的原因,多次是公司倒閉,他自嘲般地笑著說,自己曾經待倒好幾間公司。以前的公路局,只有一種車種,還有車掌小姐。客運上,多數是學生與上班族,從瑞芳礦業興盛的時期,一路開到如今的沒落,人潮的變化起伏,林章富作為客運司機,最為了解,他也感嘆道,"以前比較有人啊!你看,以前民國4、50年,瑞芳有8萬多個人口,對不對?現在才3萬多個,現在人都外流,這裡沒辦法賺生活費啊!以前礦坑多,好像瑞三煤礦就3.4千個人,一坑也幾千個。礦坑現在都沒有,都收光光,人都跑光了!"

            長期的職業司機生活,養成了林章富尋找美食的習慣。現民眾服務站一樓位置的五堵,主打麵類及滷味等,是許多大老闆、生意人會前往聚餐,較為高價位的店家;原地點在五堵附近,後搬遷到逢甲路上孔雀酒家旁的天津包子鋪,蝦仁蛋炒飯、糖醋排骨,每一樣都是林章富心目中的經典;現瑞芳老街轉角處彩券行前的財伯,他的米苔目和車輪餅,不僅好吃,做生意也非常有原則與堅持,如果客人購買過多,有將米苔目冷凍過再吃的可能性,財伯就會拒絕販售。瑞芳街上,難以忘懷的美食店,即使大多已不復存在,刻印在腦海裡的味道,總昇華為無法超越的存在。


    故事圖片集

    故事完。

    位置資訊

    留言

    0 則留言

    訪客照片
    後即可發表留言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