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資料來源機關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清除條件 關閉搜尋
:::

典藏故事

檢索條件:
    藝術與人文 / 人物與團體

    瑞芳一坑礦寮居民-羅吳月

    • 作者:廖書瑄
    • 時間:2022/11/30
    • 地點:新北市瑞芳區

    與瑞芳人結為連理,因而建立起和瑞芳深刻關係的瑞芳媳婦,羅吳月。民國25年,出生於台北第一劇場旁的木寮,雖然已遭拆除,羅吳月仍能清楚具體地描述出生地。自幼,父親去世,母親則拋下他,改嫁他人,幸而,當時20多歲的大姊,在自己有四個孩子的家庭重擔下,仍願扛下這份責任,也使得羅吳月至今都十分感念這份養育之恩。但也因為大姊的家庭人數眾多,羅吳月在童年到20多歲的時期,做過許多工廠作業員,包含鞋廠以及布工廠,只為多賺娶一些收入回饋大姊,他笑著說,甚至曾經到市場撿菜果腹。
    20歲左右的年紀,透過親戚介紹,羅吳月嫁入瑞芳,並在此深耕,曾做過擔煤炭以及在坑口鏟砂石的礦業工作,後期則是以縫紉的手藝聞名於瑞芳,擁有許多各路找來的客人。

    點閱數:0收藏數:0

            與瑞芳人結為連理,因而建立起和瑞芳深刻關係的瑞芳媳婦,羅吳月。民國25年,出生於台北第一劇場旁的木寮。出生後不久,父親去世,母親則拋下他,改嫁他人,幸而,當時20多歲的大姊,在自己有四個孩子的家庭重擔下,仍然願意扶養他,一肩扛起這份責任,使得羅吳月至今都十分感念大姊如母親般的養育之恩。在大姊家中,除了四名孩子,加上羅吳月共五名,尚有兩位年紀較長的長輩需要照顧,因此,羅吳月在童年到20多歲出嫁前的時期,做過許多工廠作業員,包含鞋廠以及布工廠,只為多賺娶一些收入回饋大姊,補貼大家庭的開銷。他笑著說,當時只要聽人家說哪裡有比較多錢可以賺,甚麼都會去做,甚至曾經到市場撿菜回家果腹。

            在當時艱困的環境下,羅吳月也曾進入小學讀書,但時代動盪,就讀一年級不久,就遇到空襲,舉家搬遷到南部虎尾,直到太平穩定,回到台北時,卻又因為痢疾盛行,受到波及,錯失了重返校園的機會。

            到了20歲左右的年紀,透過時常往返瑞芳與台北的親戚介紹,結識了身為瑞芳在地人的先生,羅吳月嫁入瑞芳,並在此深耕。剛進入瑞芳時,由於先生當時是瑞芳一坑礦場的鐵工,羅吳月因此成為一坑礦寮的一份子。除了一坑,先生也曾到明德坑從事配柴的工作,負責紀錄礦坑中監工,每一坑坑內需要幾尺木頭,發配給坑內進行作業。先生的礦坑工作通常早上7點開始,下午3.4點左右結束,結束後,都會前往義父阿爛伯的酒家興亞,顧店,在店內記帳收錢等,一直到晚上12點收店,才返家。義父家中無人能擔負此責,先生的義不容辭,義父都看在眼裡,感動之餘,對先生一家很是照顧。除了將店家後方的幾間房,提供先生用於得意堂,放置子弟戲專用的道具器材等,甚至,羅吳月現在居住的房子,也是由於原本舊房子為工礦公司提供,颱風來時,屋頂的瓦就容易飛散,義父覺得孩子們可憐,方才和李建和商量後,興建給羅吳月一家人居住,得以遮風避雨。

            得意堂,發跡於瑞芳早期社會的休閒娛樂活動,是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的北管軒社。羅吳月的先生,為得意堂第二代堂主,在義父的協助之下,開立子弟館,整合得意堂的陣頭,與鼻角頭合作。得意堂的子弟戲以及陣頭,在當時的瑞芳各式各樣的活動中,包含迎鬧熱、結婚等節慶活動,都會看見他們的身影。

            羅吳月的先生,不僅活躍於得意堂的活動,對於礦寮社區,更是十分關心。曾經,一位磚窯廠的老闆來到瑞芳一坑礦寮,希望可以在此建廠,試圖與在地方深耕,影響力十足的人士交涉談判,因而找上了羅吳月的先生,然而先生耿直熱心的性格,使得他回絕了磚窯廠老闆的請求,"人數太多了!",他說,牽涉到的人數眾多,羅吳月的先生不願因個人利益考量,犧牲礦寮的健康。羅吳月更提到,由於礦寮的孩子,在家長因忙於生計,而疏於管教下,多半玩性較大,時常在礦寮中生事,在礦埕,曾有一些車輛放置於空地,孩子們貪玩,將許多車輛的鏡子都打壞,長輩們的告誡以及派出所的介入,都無法阻止這些孩子,直到先生出聲制止警告,孩子們方才聽入耳裡,可見先生在礦寮的地位以及重要性。

            在先生在礦坑工作打拼的時期,羅吳月也曾一同加入礦業。在那個年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尚未建立,礦工因為坑內事故頻傳,受到社會以及政府的關注,成為最早開始有保險制度保障的群體。羅吳月當時身體有異,卻無力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在建基礦坑老闆的協助下,允其進入礦坑,加入礦工保險,方得以透過保險負擔,醫治身體的疾病。回憶起礦坑工作的細節,羅吳月笑著描述,因為自己從小從事的都是女工類的工作,並未做過體力活,在坑口外的作業,需要將砂石堆鏟上拖車,一天反覆下來,回家時手都抬不起來。另外,在煤炭攤擔煤炭的作業,從白天擔到晚上,因為沒有錢可以買鞋子,在煤炭攤,來來回回,挑選煤炭,粗的煤炭可以賣錢,細的煤炭碎則可以帶回家燒,回到家整個腳底都紅腫。

            礦業興盛的時期,進入礦坑的低門檻,使得各路人趨之若鶩。在當時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仍十分普及,加上坑內的高危險性質,並不允許女人進入礦坑內,因此,在坑外,選煤廠,或礦坑的電房,方能看到女人的身影。然而,即使是坑外的工作,雖然不比坑內高溫高壓且事故發生率極高,仍然繁重艱苦。

            除了礦坑工作,家庭對羅吳月而言,更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家中有6名子女,需要奉養照顧的長輩也有許多位,年紀輕輕,卻負責家中瑣事,買菜、煮飯、洗衣服,長輩生病時,到街上抓藥、煎藥、端尿壺等等,先生從早7點出門工作,午後前往興亞酒家顧店,通常到晚上12點才會回家,羅吳月幾乎是一手操持大家庭的繁雜事務,儘管如此,羅吳月並不計較這些付出,親戚鄰居們對他認真乖巧的個性都讚賞不已。凌晨4點多,女兒洪量的哭聲是鬧鐘,在尚未燒煤炭起大灶的早晨,為了填飽女兒,羅吳月每天走到頂寮的包工家中,因包工家中時常會居住多名工人,早上的飯桌都是大份量的準備,請他們分一碗飯淋醬油給女兒吃,是當時的例行公事,而後就必須開始處理一家人的早飯,才能準時開飯,趕得及填飽,需要6點多出門,前往礦坑的先生。

            青少年時期在台北迪化街附近做過鞋廠,和布工廠的經驗,羅吳月並非僅僅將其視為艱困生活的一部份,而是將經驗延續累積,轉化為自身的專長。重拾針線活的初始,是為了協助義父的媳婦所開的馬甲店鋪;中期為了精進技術,也曾請人介紹;到了後期,自己在巷子內接單,精心研究,品項從馬甲、背心,到褲子,客人也從礦寮內逐漸增加到各地,詢問起客人來處時,他也不太清楚,他說因為經常有人是在街上看到穿著他製作衣服的路人,上前追問,特地找來的,因此,各路聞名而來的客人不在少數。

            自幼,無父無母,只能依靠大姊,幾近自力更生,經歷過動盪不安的年代,卻也平安成長,成為瑞芳的一份子。來到瑞芳,體會過擔煤炭以及在坑口鏟砂石,辛勞的礦業工作,一邊扶持著家計,一邊在夜晚研究精進縫紉的手藝,努力經營。羅吳月阿嬤稱職地在每一個人生階段,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扎實地踏穩自己的步伐,編織出一段又一段,阿嬤帶著些許驕傲語氣,緩緩訴說的,精彩歷史故事。    


    故事圖片集

    故事完。

    位置資訊

    留言

    0 則留言

    訪客照片
    後即可發表留言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