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資料來源機關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清除條件 關閉搜尋
:::

典藏故事

檢索條件:
    藝術與人文 / 人物與團體

    轉運。瑞芳2.0-計畫總結篇

    • 作者:廖書瑄
    • 時間:2022/11/30
    • 地點:新北市瑞芳區

    瑞芳,承載著許多的故事,無論在街區或是一坑礦寮,走在巷弄裡,轉角可見歷史的痕跡。礦脈豐富是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而交通建設的匯集更是後天被賦予的強力優勢,造就清末、日治時期,一直到民國70年代的繁榮興盛。然而隨著礦業的結束,商販搬遷到前站,九份金瓜石觀光興起,瑞芳淪為觀光客短暫停留,不願駐足的交通中繼站,青年對於瑞芳曾經編織的盛況漠不關心,紛紛出走前往大城市,留下滿懷希冀,仍望瑞芳能再現榮光的耆老們,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未能將瑞芳孕育出的文化資產進行收集整理,妥善運用。

    因此,承接第一期計畫,第二期計畫的展開,團隊規劃了更廣泛目標地區,在歷史上,礦業掌控著老街的命脈,因而從原先鎖定的街區延伸到瑞芳一坑礦寮。另,增加計畫預計產出的文化作品類型,透過耆老訪談的內容,不僅文字紀錄,並將訪談中所提及的故事、人物、場所等等,不復存在的人事物,以手繪或電繪的圖像方式重現。為了更好地保存訪談的紀錄,濃縮受訪者閱歷豐富的人生,每位各有自己的紀錄短片,最終整理十位受訪耆老的分享,剪輯出一支長達一小時的紀錄片。不同手法、面向來呈現瑞芳的歷史,讓在地年輕人閱聽家鄉的故事、理解家鄉,從而願意返鄉深耕,也讓每一位來到瑞芳的遊客,不只是填飽肚子就離開,而是能深刻了解瑞芳土地上所蘊藏的文化與記憶,滿載而歸。

    點閱數:0收藏數:0

    初衷

            瑞芳,承載著許多的故事,無論在街區或是一坑礦寮,走在巷弄裡,轉角可見歷史的痕跡。礦脈豐富是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而交通建設的匯集更是後天被賦予的強力優勢,造就清末、日治時期,一直到民國70年代的繁榮興盛。然而隨著礦業的結束,商販搬遷到前站,九份金瓜石觀光興起,瑞芳淪為觀光客短暫停留,不願駐足的交通中繼站,青年對於瑞芳曾經編織的盛況漠不關心,紛紛出走前往大城市,留下滿懷希冀,仍望瑞芳能再現榮光的耆老們,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未能將瑞芳孕育出的文化資產進行收集整理,妥善運用。

            因此,承接第一期計畫,第二期計畫的展開,團隊規劃了更廣泛目標地區,在歷史上,礦業掌控著老街的命脈,因而從原先鎖定的街區延伸到瑞芳一坑礦寮。另,增加計畫預計產出的文化作品類型,透過耆老訪談的內容,不僅文字紀錄,並將訪談中所提及的故事、人物、場所等等,不復存在的人事物,以手繪或電繪的圖像方式重現。為了更好地保存訪談的紀錄,濃縮受訪者閱歷豐富的人生,每位各有自己的紀錄短片,最終整理十位受訪耆老的分享,剪輯出一支長達一小時的紀錄片。不同手法、面向來呈現瑞芳的歷史,讓在地年輕人閱聽家鄉的故事、理解家鄉,從而願意返鄉深耕,也讓每一位來到瑞芳的遊客,不只是填飽肚子就離開,而是能深刻了解瑞芳土地上所蘊藏的文化與記憶,滿載而歸。

     

    過程

    訪談

            計畫一共採訪五位街區居民以及五位礦寮居民,有的在地方深耕許久,有的在外打拼過,最後仍選擇回到家鄉,每位對瑞芳都有深厚的感情。從訪談的開始,首先表明計畫的目的與理想,雖然未能完全解除受訪者防備,但是,大概是出於同樣關切這片土地的心情,總是能稍稍緩解受訪者生硬的語調和表情。每一次長達1個多小時的訪談過程,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引領受訪者,藉由反覆地提問,喚起受訪者深處記憶,曾經看過、曾經聽過,曾經經歷過的,只為能挖掘出更多的人生故事。十分慶幸,受訪者總是在訪談問答中,逐漸地敞開內心,每一次的訪談都是一次巡禮,跟隨著或急或緩的語速,彷彿也一同走過受訪者人生的高低起伏。每嘗聽見受訪者又一次翻出腦海中回憶寶盒的鑰匙,總會不經意地挺直腰桿,身體微微前傾,期待著會是如何精采絕倫的回憶。

     

    老照片故事坊與瑞芳記憶小聚

            為了能展現團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匯集未參與採訪的居民回憶,透過收集街區居民們家中年代久遠,充滿歷史痕跡的老照片與老物,播放團隊採訪紀錄的短影片,將居民們聚集在一塊分享對話,即使人數不多,卻因此能更加深入的討論曾經歷過的共同回憶與故事,紀錄片的播放,使得居民們對受訪者的故事產生共鳴,甚至有人深受感動而落淚。成功將團隊耕耘的成果回饋給在地居民,團隊也收穫了,不僅是居民的分享,還有更珍貴的肯定與支持。

     

    結語

            計畫的開始到結束,歷時一年之久,除了上述的採訪過程以及開放居民參與的小型聚會,更多的是團隊在背後費時費力的心血。反覆開會集思廣益;將萬字起跳的訪談轉譯為逐字稿,思索台語的奧妙,咀嚼每一位受訪者口中的字字句句;從受訪者跳躍式的談話內容,理出邏輯清晰,起承轉合脈絡順暢的故事。每次訪談的攝影機架設,細心調整角度,確保燈光能精確地凸顯受訪者的活力朝氣。拍攝後,紀錄片的畫面剪輯、音源、字幕;手繪圖畫,一筆一畫堆疊出光影與色彩,期望能忠實呈現受訪者腦海中的畫面;電繪的海報,構思主題與設計如何與街區、礦寮相互呼應。

            為了計畫的目標,為了街區的復興,為了重新建構瑞芳曾經分崩離析的文化資產,團隊耗時一年,組織、規劃、執行,分工合作用心投入瑞芳文藝復興的行動。轉運瑞芳,是這項計畫的名字,也是團隊的心願與初衷。轉運,意為承繼與啟航,只願能承繼地方的希冀,開啟瑞芳的全新篇章。


    故事圖片集

    故事完。

    位置資訊

    留言

    0 則留言

    訪客照片
    後即可發表留言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