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微風細雨-客家女性在崁頂的故事
- 作者:邊邊女力協會
- 時間:2022/08/25
-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
在崁頂數十載,玉梅以客家人硬頸精神為生活吃苦打拼,聽她說起往事,往昔的苦樂如微風如細雨,清清淡淡。走過青絲到華髮,眼前的她堅韌泰然,為鄉里付出,且樂在其中。
北漂人生
玉梅 ,47年次,出生於苗栗大湖。17歲國中畢業(因為較晚入小學就讀),透過同為客家人的同學(也是玉梅先生的表妹)介紹,離開家鄉在中華商場(於81年拆除)忠棟音響店擔任店員。
70年代不少高中生、工專學生前來購買陳列在店裡一個個小罐子裡的電子零件,回家自行組裝音響,音響店生意極好,早上8點工作總要忙到晚上九點才能下班。玉梅回憶商場因鄰近台北車站,火車南駛時聲響極大,聽到平交道柵欄放下噹噹噹聲響起,交談必須中斷,等火車通過才能繼續。
崁頂永義宮對面矮房,是玉梅最初在台北的落腳處。成家後她也未搬離崁頂,落地即生根,自少女時期離鄉,雖有搬遷但都住在汀州路一段永義宮附近,至今將近50年。
因北上工作玉梅認識同樣從苗栗到台北打拚的先生,他是音響店老闆的弟弟。先生在五個兄弟中排行第四,除了二哥留在苗栗鄉下,其餘四兄弟都來台北工作。玉梅先生經營摩托車店,其他兄弟則經營音響店。
玉梅回憶萬新鐵路(萬華到新店)在日治時崁頂設有和平車站,但早在民國50年已停駛,和先生交往時常在尚未拆除的鐵軌附近或是沿當時西藏路的大水溝散步。當時崁頂最熱鬧市集是龍口市場,攤商一路甚至延伸至三元街(龍興里附近)。
68年玉梅結婚,婚後不久兒子、女兒接續出生,和先生兄弟們住一起,各住一間房間,在異鄉即使已成家開枝散葉也要聚攏在一起,互相照應。家事分工,小孩衣物共用、大嫂負責煮飯、三嫂帶孩子、她和弟妹負責顧店。直到90年左右兒子上大學,才分家。
崁頂生活
崁頂最熱鬧的廟宇是永義宮,主要奉祀池府王爺,每到神佛誕辰廟台前總會搭棚搬演歌仔戲布袋戲,如今演出沒有過去頻繁,不過依舊是崁頂最重要廟宇及信仰中心。從年輕時先生開機車店做生意,她即固定初二十六必定會到永義宮拜土地公和池府王爺。接觸一貫道, 74年左右開始吃素,如今初一十五上班爺她會到重慶南路的小佛堂去拜拜。
崁頂地區鄰居大多講國語或台語。在家玉梅講客家話,和鄰居交談多半講國語。因為在商場做生意也約略聽得懂台語,但是不太會說。有人好奇問她為什麼不說台語,她答:「因為我是客家人。」
在玉梅眼中崁頂與台北車站那區相比宛如「台北的鄉下」,房子比較舊。玉梅說近八年經過整頓整體社區感覺更好了,也有不少大樓陸續興建。
玉梅兒女婚嫁後也都住附近。和先生經營的機車店如今兒子接手,她仍然幫忙顧店,處理文書資料。在崁頂開摩托車店多年,累積不少顧客,有些即使搬遠了仍會回到這裡修摩托車。
發揮硬頸精神回饋社區
如今玉梅孫子都快上大學了,除了在機車店幫忙,她將更多時間投入社區參與。從103年受里長請託玉梅先生擔任鄰長,玉梅也加入服務,鄕里有需要服務熱心的她總願意協助。
參與社區「田園城市」是她生活的另一重心。104年響應柯P「田園城市」政策,里長將閑置土地轉化為社區菜園。剛開始土壤硬又貧瘠,她和鄰居研究如何改進,同時藉由在社區菜園大家澆水、除草、施肥、鬆土、做堆肥、做酵素促進了鄰里之間的感情。菜園位置離她機車店很近有空就去種菜、拔草,與土地及鄰里的連結給了她滋養和成就感。
採訪才結束,玉梅靜靜地從座位站起,隨即快手快腳繫方巾、披圍裙,動作熟練,原來每週四她在受訪的地點里民活動中心為社區共餐長者打菜。時間一到她好自然的忙了起來。
在崁頂數十載,玉梅以客家人硬頸精神為生活吃苦打拼,聽她說起往事,往昔的苦樂如微風如細雨,清清淡淡。走過青絲到華髮,眼前的她堅韌泰然,為鄉里付出,且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