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將軍村的秘密
- 作者:郭漢辰文學工作室
- 時間:2023年10月
- 地點:屏東縣屏東市
屏東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涵蓋勝利新村、崇仁新村成功區、通海區,是全國最大的歷史建築園區。1920年因日本人在屏東開闢全台第一個軍用機場,而陸續在屏東市區興建眷舍以因應作戰。二戰結束,國民政府來台,則由孫立人將軍帶著他的部屬進駐此地。未料1955年爆發孫立人事件,勝利新村從此沉寂,一直到廿一世紀初,文化界倡議保留,政府重新爬梳眷村文史,將軍村的風華才重新被看見。
承載戰亂記憶的建築群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這是千年前杜甫描寫的戰亂,逃難掀起的塵埃,連咸陽橋都看不見了,1949年,國民政撤退來台的場面應該也是如此,逃難的惆悵煙塵早已淹沒了回家的路。作家張曉風曾在〈塵緣〉一文中提到,有一次她陪父親在醫院等看病的時候,父女兩人接龍吟誦了杜甫這首〈兵馬行〉,時代再遠,父女深情、戰亂記憶,絲毫不曾褪色。
張曉風的父親張家閑來臺後,有大半生都住在屏東市的勝利新村,「車轔轔、馬蕭蕭」的記憶可能不只一次出現在他的腦海裡,村子承載的戰亂傷悲,也和千年前的杜甫筆下一樣沉重,原以為這一切只會隨時間靜靜流逝,誰也沒想到,歷史會在數十年之後大轉身,勝利新村與崇仁新村竟蛻變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成為最火紅的觀光景點。
但說起勝利星村,仍然是要從戰亂開始。1920年,當時在臺殖民的日本政府在屏東開闢了全臺第一個軍用機場,剛開始是為警察航空班的偵防所設,1927年日本陸軍航空隊正式進駐臺灣,於是有了官舍的需求,才有了今日的崇仁新村;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第三飛行團擴編,於是日本人又往萬年溪方向及中山路北側擴建官舍,也就是今日的通海區及勝利新村(當時稱為崇蘭陸軍官舍群)。
當年的屏東機場及眷舍雖是為戰爭興建,卻也啟動了市區現代化的按鈕,建築師蔡錫謙在他的碩士論文〈日治時期屏東市街都市與建築發展之歷程〉中曾指出,當時興建官舍都是根據最新的都市計畫,道路與下水道等公共建設也一併施設,因此帶動了屏東市的都市發展。(林思玲,2012)
回看來時路
這一大片眷舍量體非常龐大,根據文史工作者葉慶元的統計,崇仁新村包括通海區、成功區、空翔區的日式官舍就多達100幢,勝利新村有50幢、得勝新村有18幢、憲光十村5幢,可見規模之大;2007年經縣府提報為歷史建築區,真正獲保留修復的有86幢,以歷史建築量體而言,仍為全國最大,其中牽涉的歷史時空更是綿長而繁複。
二戰結束後,1947年孫立人將軍奉命來台訓練新軍,第一批官員100多人是於1947年10月11日,搭乘登陸艇離開上海,13日抵達基隆後,當天便搭火車南下鳳山,開始了孫立人在台灣的歲月,也啟動了與屏東的緣份。(沈克勤,2005:468)
當時孫立人將軍帶著他的部屬進駐這一處位於屏東市由日人留下的官舍群,由於孫將軍的部屬是陸續來台,並非一次同時進駐,每每有部屬帶著家眷報到,孫將軍就會安排帶看房子,再依各家人口選擇適當的官舍,紀錄片導演李康年從小在勝利新村長大,在他所寫的《將軍村》一書中就曾描述他的父親李法寰剛報到時,孫將軍便安排副官帶去看房子,將軍還補充說明「那是日本空軍(應是陸軍航空隊)的宿舍,每戶將近八十坪,日式建築,灰牆黑瓦,有庭院,有椰子樹、芒果樹、香蕉樹……總之很多,都是我們在大陸比較少見的,你看了就知道!」(李康年,2007:8)
另沈克勤在《孫立人傳》中也提及,孫立人先後號召了七千多名青年軍來台,同時在屏東成立女青年工作大隊,當時大家都以為離家幾年就可以回去了,集體的鄉愁,尚能忍受;1949年除夕,孫立人夫婦還曾邀請女青年大隊三百多人到位於屏東市的孫公館吃飯,以慰思鄉之情,誰也沒有想到,歷史毫不留情,再回鄉已是白頭了。
將軍村的秘密
廿世紀末,位於屏東市中山路兩側的這一大片日式官舍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像是庭院森森之地,連住在市區的民眾,對這一帶也完全不了解,那像在市區之中被刻意隔開的地方,一直到廿一世紀之後,國防部推眷村改建,屏東縣政府計畫保留並著手文史調查,猶如撥開歷史的塵埃,陽光才緩慢緩慢地又照到了崇仁及勝利新村。
當年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這裡逐漸形成將軍聚集的聚落,將軍雖是高級軍官,但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容易,食指浩繁的家庭,擠著窩著鐵皮搭著,也就過起日子了,後來房子不夠了,有些也只能一幢房擠兩戶人家,將就再將就,人人都以為很快就能回家了;儘管返鄉之夢愈來愈遙遠,但南北各省集聚一村,一起思鄉、一起開展新生活,倒也生氣勃勃。
一切的改變應該是從1955年6月孫立人事件爆發後,村子竟像洩了氣的皮球般,瞬間沉寂了下來。
1955年6月,陸軍步兵學校軍官郭廷亮被指控涉嫌叛亂,孫立人將軍於同年8月以督導不周引咎辭職,後有九人調查小組指出,郭廷亮事件,孫立人有失察之責,同年10月8日起,孫立人從此被軟禁,一直到1988年3月20日才重獲自由。
事件爆發後,孫立人的相關部屬紛紛遭到波及,根據後來的統計,有15人被以「懲治叛亂條例」第2條第1項唯一死刑罪論罪,另有超過100人被判刑。還有其他軍官在軍中人升遷受阻,一直到1970年代以後才放寬。(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全書)
在這樣白色恐怖的氛圍之下,村子上下噤若寒蟬,孫立人將軍的攝影官羅超群立刻把孫立人將軍的相關照片藏了起來;李康年的父親李法寰曾經是陸軍第340師少將副師長,最後是以上校退役,他在晚年把自己的資料全燒了,連自己的兒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曾經官拜少將。(李康年,2017:212)
李康年在書中也提及,村子裡的父執輩明明彼此認識,但是平常卻鮮少往來,只有過年的時候,才互相道個恭喜,如此而已,彷彿整個村子藏著一個個無法說出的秘密,一直到後來資訊發達了,才慢慢知道事件的始末。
歷史回聲
李鴻將軍的兒子李定安在書中的一段口述中也提及,「在這個占地甚廣.綠樹成蔭的日式眷舍裡,住的大多是所謂孫立人系的高級軍官,鄰居們甚少往來,也絕口不談政治,生怕惹禍上身。在全台為數眾多的軍人眷舍中,這個安靜無聲的勝利新村可以說是十分特殊的一個。」
這個安靜無聲的村子沉寂了許久,一直到國防部推眷村改建,2007年屏東縣政府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並開始進行文史調查,歷經十多年整修,如今成為全國最大的歷史建築園區,以文化觀光的樣貌重出江湖,人們才憶起,原來這裡曾經深埋著戰亂記憶,這裡曾經是將星雲集的「將軍村」。
如今孫立人將軍當年的官邸已對外開放,一樓曾經做過族群音樂館、大學人文藝術學苑、也做過書店,目前仍在尋求最佳定位,而孫將軍的紀念館已移師二樓,歷史的回聲依然持續地發出微弱的訊號,等待有心人回應。
這裡曾經有日本人走過、將軍走過,如今觀光客走過,當年將軍暫時安身立命的眷村,最後走成了一個以觀光為主的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車轔轔、馬蕭蕭」的場面轉成了「車水馬龍」的觀光場景,一切的變化恐怕連將軍也始料未及,這究竟是歷史的刻意,還是意料之外?恐怕只有歲月知道。(本文於2023年10月完稿,但將軍村的故事仍然持續中…)
參考書目:
張曉風(2019)《星星都已經到齊了》。臺北:九歌出版社。
沈克勤(2005)《孫立人傳》。臺北:臺灣學生。
李康年(2017)《將軍村: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花蓮市。
蔡錫謙(1999)《日治時期屏東市街都市與建築發展之歷程》
林思玲(2012)《將軍之屋.故事》。屏東縣。屏東縣政府
薛化元(2009)〈孫立人事件〉。臺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68
故事圖片集
-
將軍村的秘密
-
將軍之屋
-
屏東孫立人將軍行館
-
孫立人將軍行館二樓的樣貌。
-
張曉風與屏東勝利新村
-
孫立人將軍行館與老樹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