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那些年,基隆人一起追過的北管天團
- 作者:吳昭憲
- 時間:清領、日治、戰後
- 地點:25.131103 121.742989
基隆的北管團體,分為西皮、福路兩派。西皮以得意堂系統為大宗,福路以聚樂社系統為大宗。在基隆市區,屬於西皮的玉田得意堂十組,以及屬於福路的崁仔頂聚樂社一組,以旭川河為分界線,在清領及日治時期互不相讓,時有爭端,使得械鬥愈演愈烈。
1907年,基隆廳舉行參事會議,邀請地方士紳參與,提議將兩派神像迎入慶安宮供奉,樂器、旗幟則全部沒收,並得到士紳的支持。而後,在地方人士的協商與日本政府的監督下,兩派的流血衝突改為陣頭競賽,傳為「拼陣頭代替打破頭」的佳話。
那麼,這些不斷進行音樂battle,吸引基隆人目光的北管天團,主要有哪些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崁仔頂聚樂社一組
崁仔頂聚樂社,約於清咸豐年間成立,為聚樂社系統的創始團體。該社以慶安宮與城隍廟為據點,所在地為崁仔頂街,正是今日基隆市街發展之始。
1886年基隆開港,帶動市街進一步發展,聚樂社也隨之壯大起來,成為基隆、北海岸一帶福路派最大的軒社團體。旭川河以西的福路派地界各聚落,也紛紛成立聚樂社分組,並尊聚樂社創始團為「大公」。
日治中期,官方為了便於管理,將音樂團分組,並以抽籤方式賦予編號。根據受訪人陳福成口述,原本崁仔頂聚樂社抽得第廿六組,抽得第一組的聚樂社分組遂將編號與「大公」交換,崁仔頂聚樂社才成為基隆人所熟知的「聚樂社第一組」。
戰後,隨著外來文化的侵襲與娛樂型態的改變,許多北管樂團都陷入後繼無人的危機。因此,在2019年,基隆市政府正式公告聚樂社一組為基隆北管音樂的保存者,期望北管音樂有朝一日風華再現。
玉田得意堂十組
玉田得意堂,最早於清同治年間即已成立,為得意堂系統的創始團體。他們以奠濟宮為據點,於日治時期音樂團分組時抽得第十組。
玉田街於基隆開港後,經濟發展逐漸趕上崁仔頂街,使玉田得意堂日益壯大,成為當時基隆西皮派團體中,實力最為堅強的樂團,影響力擴及基隆與鄰近鄉鎮。雖說得意堂的分堂,不見得直接師承玉田得意堂,不過還是會將其視為得意堂系統的「大公」。
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為玉田得意堂戲曲發展最為興盛之時,每逢農曆8月23日皆會上演子弟戲,若遇出演人數不足時,也時常往田寮港得意堂請調人手。
1980年代,得意堂十組最後一批北管藝員逐漸凋零後,該組就較少以自己的藝員參與出陣活動,出陣時皆請調金山或草濫的分堂前來支援,現今則改為宜蘭方面的西皮軒社前來支援。
暖暖靈義郡
暖暖靈義郡成立於1859年,原名「興義軒」,至1862年,為了避免涉入西皮、福路之爭,遂將帶有西皮軒社色彩的「軒」字更改,更名為「靈義郡」,意即知音同志的結合。他們以暖暖安德宮為據點,屬於福路系統,與聚樂社是同門軒社。
靈義郡參加過多次盛大活動,有著輝煌歷史。1935年為日治臺灣的40週年,政府於臺北市舉辦民間團體遊藝活動,暖暖即派出靈義郡北管陣頭隊伍參與。1980年代,靈義郡北管、高蹺隊伍,更曾受邀到美國鹽湖城進行民間敦睦表演,促進國民外交。
1961年,靈義郡首開先例,以女子弟做前場的演出,除了讓這批女子弟轟動一時,也產生了性別越界的意義。
因為靈義郡的北管音樂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基隆市政府於2007年公告該團體的老師陳添火先生為保存者。陳添火先生已於2015年與世長辭。
故事圖片集
-
基隆聚樂社一組
-
1961年暖暖靈義郡高蹺隊參加百年慶踩街
-
1961年暖暖靈義郡的演出盛況
-
1995年基隆聚樂社女子弟
-
〈北管子弟戲傳承及公演感想〉
-
暖暖靈義郡女子鼓笛隊
-
田都元帥「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