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是杏林還是江湖,中醫藥的前世今生
- 作者: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地點:臺北市北投區
台灣中醫藥的發展已超過四百年,與兩千年以上有文字記載的中醫藥歷史作比較,顯然年輕許多。我是一個喜歡看書的市井小民,因為小時候,每次生病,吃中藥治理,都有成效,近年經常聽到有人批評中醫藥不可信,所以花了些時間閱讀與中醫、中藥和中醫藥歷史有關的書籍,卻發現其中別有洞天。
如果要打個比方,中醫藥界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包羅萬象,多彩多姿。武俠小說引人入勝的地方,不外是形象鮮明的人物,傳承武功的門派,高潮起伏的情節。
說到知識傳授,一般的途徑就是拜師入門,成為弟子。假使門派遭遇變故或面臨危機,如何讓獨門武功不至於失傳,掌門人大多會將武功要訣寫成文字,寄望有緣人得到並發揚光大,這就是「武功秘笈」產生的原因。從前中醫藥的書籍,除了家族後人和入門弟子外,大多是秘不示人的,這豈不是中醫藥界的獨門秘笈嗎?
杏林秘傳 救死扶傷
翻開中醫藥「獨門秘笈」時,我原本假設裡面記載的全是中醫救人招數的枯燥文字,但是我卻發現了許多跟我原來想像不太一樣的內容。傳統上,學武術者講求「未打人前,先學會挨打」,所以會有這類兼記武術打傷與救治的特殊手抄醫書。有的醫書以古樸可愛的簡單線條,描繪想像中受傷者的形象,運用文字搭配圖像加以解釋,並記載醫治打傷的專門藥方及服用方法;可謂圖文並茂,兼而有之。
中醫藥的傳承,除了書籍之外,還有一種依托信仰傳播的特殊印刷品;這類印刷品就是目前仍保存在廟宇的藥籤。
保生秘笈 仙方靈藥
你是否有這樣的記憶?小時候,當我們身體受到一些小毛病困擾,長輩總會帶我們到廟裡燒香拜神,祈求神明保佑健康平安。
臺灣民間信仰,信眾與神明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家中成員遭逢各種大小事情,如:升學、就業、結婚、遷居、擇日、求醫等,需要做抉擇的時候,都會到廟裡請示神明。面臨病痛時,「藥籤」是信眾借助神明力量以求痊癒的一種方式。信眾通常經由虔誠敬拜、向神明稟告事由、擲筊等過程,祈求神明指示,再抽取籤枝,求取藥籤,至中藥房抓藥,煎煮服用。
藥籤分科極細,有男科、女(婦)科、幼(兒)科、外科和眼科等類別。整體而言,臺灣廟宇的藥籤,可分為保生大帝、神農大帝、關聖帝君、天上聖母等系統。但是,相同主神的廟宇可能採用同一組藥籤,然而籤數不同、各有增刪,而不同主神的廟宇,有時卻也使用同一組藥籤。藥籤上的藥味,有時除了中藥材,還會用青草藥;有時只教人食用某幾樣食物,補充營養;有時則不賜予任何藥方,僅賜予符令,內容主要是教人多做好事、反躬自省的勸善文字。
縱使是看似神奇的藥籤,上面所記載的藥方其實也是傳承自中醫藥千年來所累積的經驗,再經過具有醫療知識背景的前輩、時賢不斷增刪修訂而成。
江湖獻藝 傳承藥石
江湖,是人走出來的義氣;武林,是俠客過招的天下。從藥簿秘笈的傳鈔,到藥籤靈丹的流傳,所代表都是中醫藥傳承的不同面向。有些流傳在民間的醫書、藥方,經常由許多不是以「醫」為職業謀生的人士,或名不見經傳的市井百姓所傳承收藏,這當中還包括正派、甚至邪派的江湖人物。令我更好奇的是,武俠小說裡的豪傑俠義,和中醫藥之間的關聯,又是如何開展的呢?
從武入醫 父子同心
武諺常云 : 「南拳北腿」。北拳特色,舒展飄逸;南拳則剛猛潑辣。1949以前,所謂的臺灣拳,多以南拳為主。1949年之後,中國各省移民遷入台灣者眾,加以北方籍貫者增多,這是北拳系統於台灣發軔的開始。
1935年出身山東招遠傅家村的傅松南老師,即是1949年後來台的北拳派代表之一。來台之初,人生地不熟,為了謀生,隨父親傅嘉賓加入「德勝堂武術賣藥團」,團長為張秉信,可說是傅松南跑江湖「賣吊膏」的啟蒙者。而後,傅家父子自立,共組「山東正義堂」賣藥團,獻藝兼賣藥,足跡遍及全台。
1955年是二十歲的傅松南,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年。
一方面,他參加了台灣首次舉辦的國術擂台賽,獲得國術賽少年組冠軍殊榮;另方面,正式拜同鄉針灸前輩孫培榮為師,跨行醫界。從賣藥團的小拳頭師,開始「術功兩習,識經認穴」的針灸修行歷程。傅松南從武林跨足針灸的人生經驗,傳承的不光是術功的養成,更參與見證了醫武前輩們一以貫之的傳藝精神。
由醫及武 妙手神拳
不同於由武入醫的傅松南,中醫師盧虎則是由醫入武的代表人物。
盧虎(1900-1984),是位橫跨日治與戰後時期,高雄鳳山地區知名的中醫接骨師,同時也是一位武癡,不僅四處學拳,也愛找人「打拳頭」比武。盧虎的中醫藥養成,是從漢藥店學徒起家,學成後另開店鋪自立。有了醫藥營生的經濟基礎後,盧虎開始鑽研武術,將武術由興趣發展為專業。年輕時的盧虎以閩系太祖拳為主;中晚年則精修鶴拳(縱鶴),著重「吞吐浮沉、飛鳴宿食」之心法,兼具養生之效。
醫門俊彥 武術世家
不同於傅松南與盧虎,主要以個人(或父子)之姿,單槍匹馬闖蕩武林;童金龍的武術傳習,則是透過家族的浸潤與養成,醫武兼修。童金龍(1914-1996),為知名柔拳宗師與中醫名家,出生嘉義武術世家。父親童獅,於嘉義經營豆腐間生意,同時也是布家拳的名師。母親張紹治,人稱「少林張大娘」,據聞九十歲高齡,還能單手磨豆腐間的石磨子。家學薰陶外,童金龍也曾拜入嘉義德義堂武館,學習太祖拳、龍鳳獅陣,並開始接觸跌打損傷的治療之法,如傷藥與接骨術。日治時期東渡日本習醫,兼修柔道;後赴中國,習得五大名流、七大門派的武學精髓。最終,結合中日武術之精華,匯為「童氏柔拳」,成為開創台灣柔拳道的一代宗師。
設館聚賢 服務社群
西螺俗諺云 :「聽曲街仔頭錦城齋,看武街仔尾勤習堂」。
家族宗姓組成團體者,固然為數不少,然而,志趣相投人士設立武館服務社群的,亦所在多有。除了作為保家衛庄的地方聯防組織之外,武館也積極參與民間信仰、迎神賽會等地方慶典活動,並擔當重要角色。慶典活動內行人看門道,一般民眾則視作休閒娛樂,各取所需。
然而,無論是武術技巧或醫術竅門,都需要經由反覆操練,建立穩固基礎,累積經驗,由淺入深,精益求精。以西螺武館勤習堂為例,取「勤習」為館名,象徵無論是習武或行醫,都秉持著追求勤奮學習的崇高信念。
藝不輕傳 傳必得人
從一個人的武林,到一群人的武館;從一名初出茅廬醫者,到譽滿杏林的名醫,無論是功夫往來間的演繹流動,還是醫書藥櫃裡頭的精湛絕學,最動人的,往往還是醫者濟世為懷的赤子之心。這些圖文並茂的中醫藥抄本典籍,是醫家傳承傳統醫學知識的主要依據;而依托信仰保存的藥籤,藉著宗教活動,成為了扮演民間傳承傳統醫學的重要角色。同時,豪傑郎中傳授拳頭妙藥的故事,讓人得以見證中醫藥文化知常達變,融合多元的區域特性,以及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內在活力。
參考資料
1. 佚名,《時珍仙師南北跌打損傷護身密笈》,出版項不詳。
2. 傅松南,《烽火父子情》 (臺北:逸文,2003 )。
3. 傅松南,《江湖父子情》 (臺北:逸文,2003 )。
4. 傅松南,《國術針灸師生情》 (臺北:逸文,2003 )。
5. 林美容主編,《彰化縣曲館與武館》 (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
6. 李孟勳,〈西螺北管子弟團錦城齋〉,《臺灣文獻》,別冊:36(南投,2011),頁24-34。
7. 廖君達,〈勤習堂源流考〉,《海峽兩岸南少林武藝文化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 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2005),頁87-95。
8. 童國棟,〈臺灣柔拳武術一代宗師 : 童金龍(金讚)中醫師〉。
9. 居方圓,〈日據後期形成的臺灣柔拳道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10. 盧文瑞,〈中醫骨傷科分期辨證與用藥經驗分享〉,《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11期(臺中,2012.12),頁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