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被遺忘的二戰史—安平軍夫
- 作者:財團法人安平文教基金會
- 時間:1939年(昭和14年)
- 地點:18.910944 109.738469
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屯軍」進攻中國河北宛平縣城,引發軍事衝突,史稱「蘆溝橋事變」,由於遭遇中國軍隊強烈抵抗,日本為擴大戰場,8月13日派遣海陸軍進攻上海,企圖由長江進入武漢迫使中國投降。為投入軍事作戰的人力,乃在台灣徵調軍屬(台人稱軍夫),這是台灣人參與二次大戰的第一批人員。
在台灣徵調軍夫先以台南安平為試辦地區,原因是區長島津幸太郎在市政會議上的報告,港仔尾何家兄弟也被徵召,哥哥何亦傳在1938年回屏東整訓時即退伍,何亦盛則被留下來繼續工作,部隊整訓後被調往上海,隨南支派遣軍到海南島,再進入廣東英德,後回海南島,再回台退伍。此圖攝於海南島回台之前,何亦盛身著服裝是軍部最初發給軍夫穿著的軍服,為日俄戰爭時日軍所穿大圓領的外套,台灣軍夫後來有換軍裝,是小立領的軍服。
安平軍夫何亦盛
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屯軍」進攻中國河北宛平縣城,引發軍事衝突,史稱「蘆溝橋事變」,由於遭遇中國軍隊強烈抵抗,日本為擴大戰場,8月13日派遣海陸軍進攻上海,企圖由長江進入武漢迫使中國投降。為投入軍事作戰的人力,乃在台灣徵調軍屬(台人稱軍夫),這是台灣人參與二次大戰的第一批人員。
在台灣徵調軍夫先以台南安平為試辦地區,原因是區長島津幸太郎在市政會議上的報告,港仔尾何家兄弟也被徵召,哥哥何亦傳在1938年回屏東整訓時即退伍,何亦盛則被留下來繼續工作,部隊整訓後被調往上海,隨南支派遣軍到海南島,再進入廣東英德,後回海南島,再回台退伍。此圖攝於海南島回台之前,何亦盛身著服裝是軍部最初發給軍夫穿著的軍服,為日俄戰爭時日軍所穿大圓領的外套,台灣軍夫後來有換軍裝,是小立領的軍服。
陸軍軍屬墓園(安平十二軍夫墓)
安平陸軍軍屬墓園共埋葬十二名軍夫,最初是陳養於1937年9月28日在江蘇羅店鎮附近戰?,最後一位是李秉仁於1938年9月14日在江西南昌陣亡。台南州廳為了祭奠亡魂及宣慰陣亡者家屬,建立墓園,舉辦盛大的葬禮,並將這十二位軍夫的姓名刻於墓碑前,生平及陣亡或病?等事蹟刻於墓碑後,以表彰紀念。
墓園在安平湯匙山畔,原墓地前有步道台階、兩側獻燈,型制完整,後遭人建墓塚在其前及四周,使墓園腹地遭到破壞,幸十二軍屬墓碑的主體仍完整,可清楚見證當年日人徵調台灣軍屬的歷史。
軍夫祭
2010年起清明節時,邀集尚存的軍夫長輩、家屬後代及地方仕紳,共同舉辦安平軍夫祭的追思紀念活動。
遙想1937年至1945年之間,台灣人迫於殖民體制而被動員參戰,安平軍夫在中國戰場陣亡之人,台南州廳建陸軍軍屬墓以葬之,一方面因應戰爭時局需求人力的支援,需安置亡魂,撫慰家屬,一方面褒揚忠君愛國之國民意識,並鼓動台灣人支援戰事。直至終戰之後,日人撤離台灣,國體變更,昔年帝國體制下的榮典場域,轉變成為後代子孫祭祀父祖的場所,這段軍夫史事則因軍屬墓的存在,見證了台灣參與二次大戰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