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資料來源機關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清除條件 關閉搜尋
:::

典藏故事

檢索條件:
    藝術與人文

    臺灣八景「斐亭聽濤」

    • 作者:邱姵馨
    • 時間:2020/12/03
    • 地點:22.843356 120.299833

    「斐亭聽濤」為台灣八景之一,歷史上的臺灣八景最遲於康熙35年(1696)高拱乾之《臺灣府志》中便已提及,此八處美景一般認為是指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斐亭位於昔日臺灣府城臺廈道衙署後院,清康熙32年(1693)由臺廈兵備道高拱乾所建,斐亭左邊另建澄臺。其時臺廈道衙署附近除了市街外,並無其他山光美景,高拱乾於衙署後的寓望園內建造一座亭子,由於周遭茂竹環繞,乃取《詩經》〈衛風.淇奧〉「菉竹有斐」名為「斐亭」。由於府城地勢東高西低,西邊面海,斐亭與澄臺構築在臨海高坡上,茂竹環密,風晨月夜,發出謖謖之聲,夾雜著陣陣浪濤聲,自然天籟的雅致情景,使文人墨客流連忘歸,而有「斐亭聽濤」之美譽,名列清代臺灣八景。乾隆9年(1744),斐亭已毀塌不復見,分巡臺灣道莊年重建斐亭,並作〈重葺斐亭記〉;乾隆30年(1765)斐亭與澄臺再度殘舊毀壞,臺灣知府蔣允焄再修澄臺並將斐亭偏東移建。之後,斐亭與澄臺於嘉慶4年(1799)以及同治元年(1862)皆有修葺,光緒年間唐景崧擔任臺灣兵備道期間(光緒13年至17年,1887─1891)修築斐亭,並創「斐亭詩社」,風貌一新;日治時期隨著道署的更迭,斐亭與澄臺拆除而不存。有關臺灣道署的舊址,據文獻考證即為今日台南市永福國小校址,斐亭與澄臺位於今校園東側永昕樓一帶。

    點閱數:0收藏數:0

    臺灣八景「斐亭聽濤」

    故事圖片集

    故事完。

    位置資訊

    留言

    0 則留言

    訪客照片
    後即可發表留言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