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西門町
- 作者:葉如旻
- 時間:2020/12/09
- 地點:22.995704 120.199565
「西門町」源自於府城西門城的空間概念而名,原為清代西門城牆附近之地,包含大西門、小西門兩座城門,也是西門町有別於府城其他同時期街町,而最具特色之處。1895年日本治臺後,提出「毀城夷郭」計畫,當時最早拆除的城門便是大西門,於此築西門町通,貫穿臺南的商業區,再連接明治町至臺驛,也因此日治初期,便已有穿越西門町通往安平的輕便鐵道及臺車。日治時期西門町的範圍從一丁目至五丁目,約今日成功路與西門路交叉處為起點,一路經過西門圓環,至小西門遺址為止。明治末期,隨著都市化發展,新式的娛樂逐漸興起,明治41年(1908 )起先後有「南座」(西門町二丁目)、「大舞臺」(西門町一丁目)、「宮古座」(西門町三丁目)等劇場落腳在西門町,再銜接田町新興區域的世界館等戲院,帶動西門町更為繁榮,更撐起臺灣戲劇發展的半邊天。而延續日治之初的酒樓文化,到昭和年代更講究氣派,不少酒樓遷移到此,如本來位於永樂町的「醉仙閣」,約在昭和7年(1932)搬到西門町四丁目,以及位於錦町的「寶美樓」於昭和9年(1934)也遷至西門町二丁目,此兩大酒樓成為1930年代西門町顯著的地標,當時更串聯了末廣町的繁華,成為興盛的鬧街。日治時期的西門町不僅已有穿越西門町通往安平的輕便鐵道及臺車,也可見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而街上更是商店櫛比,劇場、戲院、酒樓林立,宛若不夜城,也成為臺南著名的休閒娛樂與消費文化空間。明治38年(1905),西市場開幕,俗稱「大菜市」,為當時南臺灣最大市場,也是第一座現代化零售市場。後因風災倒塌,日本政府再於原地重建,成為當時最華麗的市場;昭和8年(1933),為促進新闢的銀座通商況,在西市場前的噴水池周圍擴建「淺草商場」,並於西市場後建造露店,自此,舉凡日常生活所需,在此一應俱全,西門町與銀座商店街、盛場,以至新町遊廓,形成新興的商業帶。戰後,大菜市布業匯聚,發展成臺南最大的服裝、布料批發零售商場。
西門町
西門町」源自於府城西門城的空間概念而名,原為清代西門城牆附近之地,包含大西門、小西門兩座城門,也是西門町有別於府城其他同時期街町,而最具特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