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林海音的純文學之路——走進純文學出版社的興衰史
- 作者:國立臺灣文學館
- 時間:1968/12/01
-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
林海音是臺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藉由作家、編輯、出版者等不同的身分,為文壇貢獻許多,而她所堅持的「純文學」之路,也在這過程中,推廣給大眾。到底是如何造就林海音的傳奇一生呢?從她的生平、《聯合報‧副刊》的經歷、《純文學》月刊的發行經驗,到純文學出版社的經營,讓我們一步一步來探尋林海音的純文學之路吧!
一、林海音生平簡介
林海音(1918年4月28日—2001年12月1日),本名林含英,出生於日本大阪,4歲前居住在板橋,後隨母親遷居北京南城居住,直至1948年才再度回到臺灣,離開生活了26年的北京,也因為在北京度過了漫長的時光,林海音的思想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對北京的一些小吃、小物、語言、文化等印象極深,所以很常在她的作品中看見對北京的記憶描寫或情感投射。出身書香世家,丈夫是著名專欄作家何凡(本名夏承楹),父親林煥文是吳濁流的老師,個性豪放且樂於助人,父親在林海音13歲時就病逝了,留下她與母親一起照顧四位妹妹和兩位弟弟,在她的作品《城南舊事》中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裡,也可以看出林海音與父親的關係,與父親對作為長女的林海音嚴格要求,這些都影響著她的個性,也造就其堅強獨立、古道熱腸的性格。林海音遷居北京的時間點,剛好是五四運動影響深遠的時候,藉由這個機會,她接觸大量的西方文學,進而豐富她的學識,拓展了她的視野,從此開啟她的純文學之路。林海音既是文人作家,也是編輯者,更是出版人。歷經《聯合報》副刊主編,進而成為《純文學》月刊發行人,最後成立純文學出版社,藉由出版、翻譯等方式,把她對「純文學」的熱愛傳播給大眾,期間刊登出版文學作品眾多,提攜拉拔優秀文學作家無數,在文學推廣路上可謂是貢獻良多,對臺灣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林海音的文學創作與編輯生涯
林海音一生中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如:短篇小說《綠藻與鹹蛋》、《婚姻的故事》;長篇小說《城南舊事》、《曉雲》;散文集《冬青樹》、《英子的鄉戀》;兒童文學《金橋》、《林海音童話集》等。除個人文學成就外,1953年開始,她在《聯合報‧副刊》擔任主編,以報紙副刊作為推行「純文學」的媒介,將報紙風格改為側重文學性,期間不僅刊登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更是挖掘出許多文壇新星。像是黃春明投稿了〈城仔落車〉,並寫信希望林海音不要改題目中的「落」字,因為那是主人翁生命的吶喊,他希望讀者直接聽到這個聲音,林海音尊重且肯定黃春明,並真的刊登了這篇作品,要知道當時正是積極推廣國語的年代,要發表這樣以閩南語方言寫作的作品是很有難度的,但林海音一心惜才,還是不畏困難的刊登了。1963年因刊登王鳳池《故事》一詩,被政府認為影射當局,在這政治因素下,林海音被迫離開待了十年之久的《聯合報》。
三、《純文學》月刊的經驗
1967年林海音創辦了《純文學》月刊,創刊號由何凡撰〈做自己事 出一臂力〉:「於是群謀僉同,歡聲洋溢,決定合辦一個文學雜誌……文學以外,不予考慮……花自己的錢,說自己的話,獨立自主……是幾個愛好文學的朋友合作的刊物,為了興趣與消遣,不計名利和風險。」一文,道出他們堅持純文學的理念。國民政府遷臺後,為消除日本統治影響及鞏固政權,政府積極推廣國語,臺籍作家需經歷戰前日語轉換至戰後漢語書寫,國語能力比不上外省作家,創作受到阻礙,林海音秉持著《聯合報‧副刊》時期的信念,不但培植文壇新秀,更鼓勵臺籍作家重拾彩筆,如鍾理和、鍾肇政等,希望讓作家有一個能繼續發表他們作品的園地。《純文學》內容涵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評論、翻譯篇章等,體裁兼容並蓄,並開闢許多特色專欄、譯介經典外國文學、大量啟用新人作家作品,讓純文學繼續滋潤著臺灣文壇。1971年後隨著社會風氣轉變,政治開始鬆綁,其他娛樂層面也快速發展,有了其他刺激,純文學方面大眾購買力就逐漸降低,文學性質雜誌銷路受到侷限,不敷成本,再加上林海音身體不堪負荷,遂轉由學生書局接辦雜誌,她則專心於出版社工作。然終究不堪賠累,《純文學》也於1972年宣布停刊,期間共發行了62期。
四、純文學出版社的歷程
當時時代背景下,政治干涉嚴重,許多政治、社會議題皆無人敢碰,遠離政治的文學書遂成為大眾娛樂的重要一環,那時候不少出版社紛紛誕生,出版業也進入蓬勃發展的時代。因應時代潮流,林海音也打算出版書籍,但因為法令規定月刊社不可出版書籍,必須以出版社名義方可,再加上月刊社銷路一直不佳,林海音原有意離開月刊社,但思及「純文學」一詞將隨之進入歷史,實屬可惜,後透過學生書局資金幫助,林海音於1968年以「純文學」之名創立了出版社,希望能以書籍的方式繼續傳播純文學。前期純文學出版社多以出版月刊上連載文章,或翻譯外文書為主;中期隨政治鬆綁、經濟發展,人民有更多的精力及消費力,文學產業也順勢起飛,「五小」也因勢而生,即純文學、大地、洪範、爾雅、九歌五間出版社,當時更有「文登兩大報,出書找五小」的說法出現,可見一斑;後期法令更加寬鬆,尤其解嚴後,書籍市場逐漸多元化,純文學終究抵不過商業潮流而被取代,林海音堅持自己的路線,不隨波逐流,再加上純文學出版社的作家群後繼無人,因此於1995年結束營業,「純文學」一詞也只能走入歷史。
五、純文學出版社的風格特色
林海音說:「讀書能增進生活情趣,提高精神領域,是我主持出版事業的初衷」,所以她有兩大原則,一是每本書都經過精心選擇,二是絕不破壞讀者對「純文學的書就是好書」的信心,故她對書籍的要求很高,不論內容、排版、封面設計、裝訂等等,無不事必躬親、仔細規劃,只為了給讀者一個好的閱讀品質。純文學出版社這類型文人出版社模式的獨立書店,編輯風格其實就是文人的意志體現,而林海音曾說過「我辦的這份雜誌,名字雖然是『純文學』,但並不是那麼純,那麼深奧的。它是給一般人看的,要使大家都有興趣看,不管是學術性的論文,或者詩、散文、小說、翻譯,我不希望它艱深,而且我也是老少兼容。只要是好作品,只要是好作品,只要是一般讀者能吸收而開卷有益的,我們都願刊登。這就是我們的原則,即使現在我經營的出版社,出版的讀物也是一樣的路線。」對林海音來說,文學就像是生活一樣,平凡簡單卻又不可或缺,只要是好作品,就希望能夠出版而被大家看見。
六、純文學出版社的出版作品
出版分四類叢書,一是「純文學叢書」,包含專業知識、翻譯文學、遊記文學、懷舊作品、女性文學等知識性、文藝性、生活性的書籍,專業知識如葉嘉瑩《迦陵談詞》、彭歌譯《改變歷史的書》等,將知識帶給大眾,補充人民的學識;翻譯文學如鍾肇政譯《砂丘之女》、杜國清譯《惡之華》等,以他國精華灌溉本土文學,讓臺灣與世界接軌;遊記文學如林文月《京都一年》、徐鍾佩《追憶西班牙》等,借助他人旅遊所見所聞,開拓讀者視野;懷舊作品如梁丹丰《吾鄉‧他鄉》、何凡《窗》等,藉舊時代的軌跡,重現昔日道德樸實、抗外團結的心態,進而反思如今文學的諸多問題;女性文學如潘人木《蓮漪表妹》、張秀亞譯《自己的房子》等,控訴傳統觀念下女性受到的迫害,並企圖喚醒女性的自覺。二是「純美家庭書庫」,是為兒童、青少年、主婦等家庭關係所編選的,如盧慧貞譯《爸爸真棒》、林海音《冬青樹》等。三是「大文豪的智慧」,乃編印世界五大文豪的至理名言,如葉石濤編譯《愛與生與死‧托爾斯泰篇》、李永熾編譯《美的人生‧里爾克篇》等。四是「藍星叢書」,以藍星詩社成員為主的詩、散文集創作,如余光中《在冷戰的年代》、夏菁《洛磯山下》等。
七、林海音傳奇,永遠的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一路走來,歷經了作家、編輯、出版者等不同的身分變化,雖遇過挫折,但也成長許多,並幫助許多年輕作家站上文學的舞臺,對於文壇更是貢獻良多。純文學出版社的經營也從興盛到衰落,但唯一不變的,是她堅持「純文學」之路的心,除了自身外,更是帶領其他文學出版社一同努力,不但定期互換心得、暢談文藝相關出版事宜,而且保持彼此間的良性競爭關係,不被商業環境給汙染,儼然是當時的一股清流。隱地曾說過「她(指林海音)就像吸鐵磁,把大家聚在一起。她家的客廳,本來就是文壇作家聚會的地方,她提議,既然我們都是出版文學書的同業,是不是該聚會交流?所以就一個月一次聚會,在福華飯店吃早餐,討論出版事務。像是哪家書店拖欠款,我們幾家出版社一起抵制,書店就不敢再欠了。」林海音經營純文學出版社這27年來,對每一本書的品質都有所要求,不但作家樂於跟她合作,讀者更是對其出版的書愛不釋手,就連結束營業後,其出版的書也由他家出版社爭搶接手,更加印證林海音的眼光與純文學出版社的品質保證。雖然純文學出版社已結束營業,但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卻是不會消失,林海音的文學理念、純文學出版社的出版堅持,是臺灣出版業中的珍貴記憶,他們開啟了一個文學時代,並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