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清除條件 關閉搜尋
:::
自訂關鍵字視覺化分析
  • 關聯圖
  • 標籤雲
  • 時間序列
檢索條件: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文化類別統計
    • 新莊國小

      位於地藏庵旁邊的新莊國小,於1898年創校,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是新莊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學校,校園內許多紅磚校舍都是創校時期保留至今,許多老樹亦是百年老樹,一磚一瓦皆是百年風華。在新莊國小未設立之前,新莊子弟多在廟宇開辦的書房念書,由地方仕紳、秀才授課,當時的文昌祠、武聖廟就被借用來上課,日治時期,新莊國小創立,名為「興直堡公學校」,後來又更名為「新莊第一公學校」,供新莊子弟念書,附近的新莊國中在日治時期則為專供日本人念書的「小學校」,可以說當時新莊的學子都集中在這附近就學,可謂文風鼎盛。光復初期新莊國小改名為「新莊國民學校」,後來再次更名為「新莊國民小學」,之後便一直沿用至今,培育出許多優秀的新莊子弟。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10
    • 虎尾興隆毛巾觀光工廠

      在WTO反傾銷案成立後,虎尾毛巾業者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而在這其中最知名的是興隆毛巾觀光工廠,它是毛巾產業再生與轉型的一個亮點,國人很少有不知道的蛋糕毛巾就是從這裡開始。興隆紡織廠的創立跟中大棉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它也跟其他毛巾業者一樣,在中國毛巾大舉入侵之後,面臨崩潰的危機。不過幸運的是,他們第二代擺脫原來代工、製作的角色,運用自身行銷專才,架設興隆毛巾工廠網站,詳細介紹臺灣毛巾生產流程,記錄興隆毛巾工廠的故事,成立臺灣第一個線上毛巾資料庫。 此外,興隆毛巾積極從事產品創新,透過市場調查了解與研究,並從他國中發現毛巾造型化的諸多案例,促使興隆毛巾開始進行蛋糕造型毛巾的研發。而這時政府亦將毛巾列為艱困產業,推動「毛巾產業振興計畫」及「毛巾產業輔導計畫」。經過經濟部輔導,興隆產品開始接受市場的考驗,透過網路行銷模式,獲得龍風童裝的第一筆訂單,並從原本的三千顆蛋糕毛巾追加到一萬顆,開啟毛巾產業一條新路。2008年興隆毛巾觀光工廠正式成立,從入口一直到賣場,透過解說員引導,消費者認識興隆以及虎尾毛巾的故事。導覽後的付費體驗,更帶動興隆的獲利,光是觀光部門的營收就成長了六倍,獲利超過兩倍以上,對其他毛巾業者起了創新的帶動效應。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336
    • 北港金垂髫太子會

      「北港媽祖,興外庄」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神力無邊的北港媽祖連異鄉人也非常疼惜庇佑,正所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用三無私來形容北港媽祖的大愛與無私,可是非常恰當。 每年的農曆3月19、20兩日,朝天宮迎媽祖,是北港人的大日子,離鄉在外的遊子會在這一天返家「過年」。迎媽祖的隊伍綿延數公里長,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開道,朝天宮開基祖媽、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六媽的神轎一字排開,還有福德正神、笨港境主公、註生娘娘,眾神護北港。白天遶境,最吸睛的莫過於擔任中壇元帥轎班的這群年輕小子了,頭上綁著「金垂髫」頭巾,身上圍著「混元綾」,一派三太子的天真無邪。一路上,大人的鎂光燈閃個不停,他們最可愛,也擁有最多媽祖的愛。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467
    • 虎尾五間厝鎮興宮白鶴陣

      虎尾鎮西安里五間厝聚落內的鎮興宮有一團,即使放眼全國仍是相當罕見的陣頭,名為「白鶴陣」。鎮興宮曾因盟軍在二戰期間對虎尾糖廠的轟炸,以及「228事件」發生後遭受波及,廟務衰頹。民國38年廟方主事者與地方頭人遂從北港聘請師傅教授白鶴拳,而後成立「白鶴陣」。白鶴陣的步伐有跳巢、七星步及連環步,七星步用於參拜神明,而連環步則用於行進間。 早期「白鶴陣」的組成成員共有24位,但實際表演最多可達108人。最重要的主角是陣前的四隻白鶴,以及過程當中「跋白鶴」精彩演出。所謂「跋白鶴」就是舞弄白鶴的意思,由一人穿戴白鶴裝扮,兩手握翅擺動飛舞,時快時慢、時進時退、時飛時跳,完全模仿白鶴飛舞的姿態,表演頗為生動傳神。白鶴陣作為廟內主祀神—關聖帝君出巡的駕前先鋒,在此之後鎮興宮才又逐漸恢復生氣,目前(2019)「白鶴陣」團長為李淮朱先生。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395
    • 斗南蓮芳烏紅帽唱班

      跨越雲林和嘉義兩縣境內,涵蓋範圍相當廣的「五股開臺國聖公」過爐祭典,在神祇啟程出發前,必須由專屬於「五股開臺尊王—鄭成功」的一團陣頭,負責持唸相關咒語,恭請「五股開臺尊王」後,方得啟程出發。這就是「五股開臺尊王-國姓公過爐」的前導「唱班」,主要功能為執行迎請-國姓公「上轎起駕、落轎下馬」的儀式。由於該陣頭戴竹編帽塗有黑紅兩色,所以又有「烏紅帽」之稱。 「烏紅帽」專屬於「五股開臺尊王」國聖公祖過爐的陣頭「唱班」。在編制上有唱班頭1人,持龍虎旗及馬頭鑼4人,哨角手6人,頭戴烏紅帽者20人。「烏紅帽」負責領頭持唸咒語,身穿金黃色衣帽,恭請國聖公神駕啟程,其餘團員則手拿黑雨傘,身穿墨藍色衣服,頭頂上方戴著竹篾的帽頂,黑色的帽緣,因此人們慣稱為「烏紅帽」。五股開臺尊王過爐已有3百多年歷史,並登錄為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而與此同源的「烏紅帽」則源自斗南鎮連芳聚落,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同為雲林縣重要的文化資產。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200
    • 北港震威團哨角隊

      相傳北港震威團哨角隊成立於康熙33年(1694),與朝天宮創立同時,已有三百多年,專門負責北港朝天宮媽祖出巡開路,是台灣各廟宇的首席哨角隊。震威團是一種哨角藝陣,「哨角」有避邪、淨化的作用,每逢媽祖出巡,就由震威團成員擔任媽祖鑾駕前導與護駕隊伍,讓遶境過程平安、順利。據說團名是由一名秀才所命名,意思是「如天雷之震」。 北港哨角以黃銅鑄造,長4台尺8寸,可兩節伸縮,縮起來為2台尺4寸。北港震威團與其他地方哨角隊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能夠吹出五個音,因此也有較多變化。自創團以來成員多以地方上木匠、泥水匠為主,團內除奉祀媽祖外,因傳說哨角是由黃帝冊封,因此也奉祀軒轅聖帝(黃帝)為祖師,每年農曆4月8日過爐,目前仍是非常活躍的哨角隊。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333
    • 北港集英社

      集英社,為北港地區的子弟,所發起的音樂性社團。創立的時間點有兩種說法,根據「北港朝天宮志」所記載,集英社的樂種屬於是「廣東國樂」,係在清時期即已成立的社團;另一說則是,集英社係在1930年由南管歷史更為悠久的集斌社所分,而後因南管逐漸沒落,後繼無人。現今北港地區只剩集斌社及武城閣兩大社團,並於1981年正式合併。 從集英社的曲簿來看,皆是器樂曲居多,曲目有遍地錦、水底魚、雙鳳吟、寄生草、滿庭芳、漁家樂、新百家春、二八佳人、福祿壽、福壽星、將軍令、滿堂紅、齊天樂、金連環等,多為明清小曲,工尺譜與南管系統完全不同,其實與北管的絃譜較相近。北管的絃譜是以絲竹樂合奏的樂曲,其音樂的源流有北管固有音樂,以及吸收自廣東音樂以及民間小調等,所以集英社應屬廣東音樂較為正確。此照為集英社成員集合攝於北港地方望族,陳世南宅邸的照片。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170
    • 北港三媽轎班會

      過往媽祖外出繞境,都會需要能夠扛轎的信徒協助,以利外出過程平安順利,大多也都是由地方壯丁擔任。因這是一項體力耗費極大的任務,遂成立轎班會制度,經驗傳承、世代交替,地方人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轎班會每年需藉由擲筊方式選出爐主,當年的爐主需負責媽祖外出時的一切事項安排,再向班會裏頭的各個成員收錢,以完成遶境事宜。漸漸地,隨著北港朝天宮的香火鼎盛,參拜信眾越來越多,想要參與轎班會的人數也愈趨增加,最終而有六媽會的說法。 三媽轎班會正式名稱為金盛豐轎班會,成立的時間約於乾隆39年(1775)。在轎班會成立之前,轎班的召募由朝天宮廟方自行負責,並無固定人員。三媽會的出現有二種說法,一是朝天宮為了外地信徒輪流供奉,或到外地遶境,或回湄洲進香而增刻的分身。另一說法則是,三媽可能原稱三郊媽,三郊沒落後,三郊媽被簡稱三媽。三媽轎班會具有一個劃時代的意義,因後續的四媽至六媽,皆是在日治時期之後才出現。三媽會從乾隆39(1775),歷經數百年的時間,一直都維持著三個轎班會的模式運作著。另外還有一項特殊的事蹟是,由於三媽會成立的時間很早,在日據時期甚至有田產,當時經費主要來自土地租佃的收入,後因耕者有其田而讓渡給佃農。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448
    • 北港集雅軒組成

      北管會館組織依學者的研究,通常可分為館主、館先生及館員三個層級。集雅軒則分別稱為會長、館先生、館員,與傳統的會館組織有些不同。館員有分為出錢的會員(或稱軒員),及出力的樂員,通常在出陣的時候都是樂員居多。而通常集雅軒的館員都會傳承,父親是當時的館員,之後兒子就會接下來也成為館員。 早期集雅軒只收男館員而不收女性,因此在前台演戲時,即使有女角也都是由男性所扮演,但現在因參與的人越來越少,因此目前男女都收,且都會教授吹奏樂器。早期集雅軒子弟可選擇學習前台或後台,前台是屬於表演、演戲方面;而後台則屬於樂器伴奏。在當時,前台與後台的制度嚴格、壁壘分明;前台表演的人員和後台伴奏的人員不能混合。 集雅軒館內弟子對館先生非常尊敬,稱呼老師時是老師的名諱後加上先字。在教法上,老師怎麼教館員就怎麼學,基本上是從口白開始,接著才是台步動作。學生對於老師所傳授的絲毫不能更改半句,或是任意刪字添詞,尤其是當一齣戲二棚戲台同時表演時,只要是演員唸的不同,馬上就會被發現。除了這種師徒制口耳傳授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會將所傳授的戲抄成一份完整的總綱以便於閱讀。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132
    • 虎尾中大棉織

      中大棉織創辦人為上海浦東川沙鎮的顧張美金女士家族,在民國38年隨著國民政府來臺,由於顧張美金具有製作手工毛巾的技術,因此民國39年與女婿錢立初在虎尾開設毛巾織造廠。當時為了穩定台灣局勢,美國經濟合作總署宣布援臺計畫,並提供臺灣紡織業技術、設備、原料各種援助。顧張美金與錢立初聘請技術人員,開始織造毛巾,取名「中大棉織廠」,生產三環牌毛巾。 在沒有同業競爭下,中大棉織以飛躍方式成長,短短6、7年內從20餘名員工,成長到3、400人之譜。中大棉織開始先是依賴顧張美金的技術,後又與日本技術合作,進行產業升級。中大成為臺灣毛巾業的翹楚。因此早期有一句話「北三花、南三環」,南三環指的就是中大毛巾。像中大這樣的大廠,通常會採取一貫作業方式,從經紗、織布、漂染、印染、電繡、針車、包裝都在同一間工廠內完成。民國65年開始面臨缺工以及工資調漲,因此中大學習日本,將某些生產步驟外包處理。就在中大開始將某些生產步驟委外製作時,也鼓勵員工出去開廠當老闆,讓員工用中大的機器,自己生產或製作。當時毛巾廠紛紛成立,且大部份都與中大有關,形成虎尾毛巾產業聚落,並有了「和美織、虎尾巾」的美名。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