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索條件:
-
-
歷史不能遺忘,文化需要保存
鍾德明民國57年出生,目前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在眷村長大的他,想起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雖然困苦,但與現在的孩子相比,心境上卻是相對滿足。於軍中服役滿二十年後退伍,帶著父母的期望,他回到雲南佤族家鄉尋根,卻感慨於母語文化到他這輩已漸漸流失,回臺後全心投入社區的發展,傳承老一代的傳統技藝與雲南特殊文化。在他任內,除了盡力行銷社區之外,更希望透過舉辦活動,將先祖的智慧傳承給後生晚輩。
-
那些年在游擊隊的日子
生於民國25年的趙金英,小時候因為家中是當地地主,家境優渥,不料當時卻慘遭共產黨佔領,一家人為了躲避鬥爭而選擇逃到緬甸。父輩組織游擊隊,年紀還小的她因此成了緬甸的流亡學生,之後在經過父親的慎重考量下,年輕稚嫩的她也一併被拉進了游擊隊裡。在一次的緬甸政府追擊下,讓他們一家人分散各地,她也因此開始隨著部隊移動,之後進到政工幹校受訓。民國43年,還未畢業便遇上戰事,當時編列第九師政工隊的她,於民國50年隨軍隊撤退到臺灣。人生地不熟下,獨自一人在臺生活,艱苦的環境讓她選擇以輔導就業的方案退伍,並靠著縫紉的專長賺錢度日。除縫紉外,她也在村莊中的補習班擔任輔導工作,並在地方創辦的托兒所內幫忙直至退休。
-
遷居臺灣後的艱困生活
身為雲南反共救國軍第二代的梁宏才,民國39年於雲南出生。他的童年在戰火中渡過,由於父親是副師長,因此他也就跟著部隊四處搬家。民國50年來臺後,當時的居住環境惡劣,不僅住在河床地上,還必須過著沒水沒電的日子,生活十分困苦。初中尚未畢業,梁宏才就下定決心進入士校就讀,以減輕家中負擔。現在兒女都已長大,自己則在村子裡進行文物資料的保存。
-
離開戰線 面對新生活的挑戰
鍾志大出生於雲南,當時因為共產黨打到家鄉,經過省政府受訓分派他們到糧食局工作。在四年多的困苦日子裡,他毅然決定轉作自耕農,沒想到竟在第二年開始時,被限制不准收割。在對共產黨的壓榨忍無可忍下,便逃往緬甸生活,並加入游擊部隊。在一次的戰役中,他們因為承受不住緬軍與共軍的合力夾擊,於是撤退來到臺灣。回想剛來臺初期,生活很是辛苦,甚至須大老遠跑到山上挑柴,解決飲用水也是一大問題,但回想起曾經歷過的那段無情戰火,來臺後的安居樂業讓他很是感激。
-
為國家犧牲奉獻的歲月
民國50年譚正高隨著政府來臺,參與了高雄農場的開墾工作。當時每戶配給兩分地、一套農具,每小組再分有兩頭公牛、一頭母牛從事農墾工作。民國77年後,政府實施土地放領私有制,慢慢地很多人選擇將土地變賣後,再到外地工作,導致留在地方從事勞動的人口越來越少。隨著老年長輩的凋零,與地方青年外移到都市工作,看著村裡勞動人口越來越少,在感嘆過往的文史可能消失之際,他也希望政府能適當給予地方幫忙,協助保存這些文化。
-
得之於社會 回饋予社會
洪樹勳出生7個月時罹患小兒麻痺症,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總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任何事情。不愛讀書的他,大學聯考連連碰壁,考了三次才考上,之後一路唸到博士畢業,並於大學任教。一路上他充滿感謝,除了父母的支持,更感謝社會給他機會,深信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富有正義感的好人。後來因為受到蔣小姐的感召,到福利機構貢獻所學,他認為人人都會得到社會的資源,因此也應該把獲得的資源,再回饋貢獻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