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索條件:
-
-
::考古學習網::learning archaeology
::考古學習網::learningarchaeology回首頁|設為首頁|加入最愛|網站導覽::更新世末期,也是冰河期的晚期,臺灣海峽還是陸地,人類可以輕易地隨狩獵的動物由中國大陸來到臺灣,進而定居臺灣。但是到了全新世(約一萬二千年前),冰河消退形成臺灣海峽,阻隔了大陸與臺灣的交通,此後大陸地區逐漸演變為新石器時代,而臺灣則可能因為長期的孤立而停滯在舊石器時代。這個時期的史前人類以小群體的方式活動、居住,並以狩獵採集為生,石器完全以敲打的方式製作,技術仍相當原始,也還沒有燒製陶器的技術。這個文化一直延續到五千年前左右。長濱文化長濱文化是臺灣舊石器時代的代表,時間大約在五千多年前到一萬五千年前之間,甚至可能推溯到五萬年前,是臺灣最古老的史前文化。當時人們以狩獵與採食為生,還沒有農耕和畜牧,也沒有磨製石器和製造陶器的技術,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用敲擊製成的石片器和砍伐器,此外他們也使用骨器。代表性遺址有八仙洞遺址、小馬海蝕洞遺址、鵝鑾鼻第二遺址、龍坑遺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聯絡我們|這份網頁需要一個支援Scripting語言的瀏覽器。請在您的瀏覽器中允許Scripting語言或者使用支援Scripting的瀏覽器如IE。
-
陳澄波作品《淡水夕照》
本作的構圖係由陳澄波在相對制高點俯瞰而成,內容主要描繪淡水河岸口和淡水小鎮的特殊風貌,可見畫面中的紅色屋瓦自右前方的前景部分一直延續到後景,而這些房舍別於西方幾何都市計劃的規矩排列,是一種具有機,並隨著山行水勢而成的混雜,畫面視角直至與左方淡水河口交會,色彩對比強烈,筆觸粗曠。 最終,能在層層堆砌的建築群中,仍清晰可見現今的淡水長老教會的尖塔置於右方,藉由此作品得以重現日治時期淡水地區的區域風貌與人文景觀。 陳澄波(1895-1947)為台灣近代美術史上的重量級畫家,曾受教於石川欽一郎,後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1926年,陳澄波成為首位入選帝展西畫部門的台籍藝術家,爾後多次獲得帝展、台展與府展等殊榮肯定。其作品構圖嚴謹,用色大膽鮮明,繪畫風格呈現獨特個性,擅長人物、靜物及風景,後期由以後者居多,完成諸多膾炙人口的淡水及嘉義等地方風景。陳澄波除致力於台灣美術的現代化與「地方色彩」的形塑外,曾先後參與重要美術團體的組織,如「七星畫壇」、「赤島社」與「臺陽美術協會」等,提升美術的普及及專業化功不可沒。
-
蕃字洞
「蕃字洞」,早期又稱為「蘭字洞」,為一海蝕洞穴,位置在今基隆和平島北端、一處小巖石山腰上;洞內巖壁刻有字跡,其字跡為荷蘭人所刻,約刻於1664年至1667年。 依據法國人Imbault Huart Camile所著的《臺灣島》一書(日本一誠堂再刻版,現藏國史館)有記載:「當時,在臺灣北部雞籠的荷蘭人,於鄭氏治臺後,仍留住達6年之久;其臨去前,曾於社寮島(今和平島)的岩洞(蕃字洞)內,刻有紀念文字,其中有1664、1666、1667等數字,是為荷蘭人駐紮在雞籠期間的年號。其他文字則為人名:Jacod Bosch( 1664)、Jacob Schelck (1664)、CK. Hans Henrick Boten Pory(1667)、然歷時久遠,風化侵蝕,現已殘缺模糊。」 荷蘭人撤離臺灣之前,大肆破壞原本建設在社寮島上的城堡、工事。1669年初,社寮島已在鄭氏軍隊的控制下。如今,在和平島上已找不到多少荷蘭人存留下來的遺跡,具體可見的,僅以「蕃字洞」最廣為人知,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 然而,歷經約300年的自然風化,加上觀光的遊客也帶來環境破壞,「蕃字洞」現在的洞內巖壁,已經看不太出當年荷蘭人親手留字的痕跡。
-
海山一坑煤礦舊址
海山一坑煤礦舊址位於新北市三峽區成福里成福路6巷30號,現已改建為橫溪恩主公護理之家。海山一坑煤礦係由陳天賜經營,陳天賜曾在行天宮創辦人黃欉居士經營之海山二坑擔任職員,與行天宮有深厚的淵源。民國73年(1984)12月5日海山一坑煤礦發生煤塵爆炸災變,造成93人死亡,隔年再度發生爆炸災變,造成7人死亡,當時擔任行天宮監察人陳天賜為籌措煤礦災變撫卹金,民國78年(1989)收坑後將礦場土地出售予行天宮,供興建恩主公醫院,隔年行天宮在三鶯交流道出口附近另購入交通更便利的土地興建醫院,礦場用地便荒廢,恩主公醫院營運後,民國98年將該地規劃改成設置長期照護機構,於民國100年經核准設立「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附設橫溪恩主公護理之家」,整理拆除既有礦場設施,並興建護理之家,自民國105年9月開始營運。
-
阿里山珠露茶歷史與名稱由來
圖為阿山珠露茶。 1987年(民國76年),國際獅子會在臺北外貿協會舉辦「茶之旅」大展,前副總統謝東閔剪綵後,在石棹茶班展示場試飲後,感覺口感特佳,在茶農要求下,為茶葉命名,「因取其高山茶葉上,因晨曦露珠沾附葉脈上,所形成的甘珠玉露之意」,遂命名為「阿里山珠露茶」。 阿里山珠露茶產地位於嘉義縣竹崎鄉石棹地區,有竹崎鄉民的「綠金」之稱,茶園地處海拔1200公尺至1500公尺之山坡地,氣候涼爽且雲霧繚繞,加上土壤又屬於紅土,非常適合種植茶樹。1980年代(民國69年)引進青心烏龍品種,試種成功,當地農會及政府積極推廣,故茶區內主要種植品種為青心烏龍,部分為臺茶12號(金萱),隨著茶產量逐年增加,當地茶農為建立茶葉合理價格,防止不肖中盤商人不當利益剝削,遂於1986年(民國75年)成立茶葉產銷班,以維持茶葉品質及茶區形象與信譽。
-
石門水庫仙島樂園
1964年(民國53年)6月14日,耗時8年建造的石門水庫正式竣工。當時石門水庫興建完成後,蔚為全台風潮,也帶動了周遭的觀光發展。同一年,位於石門水庫的仙島樂園也正式開幕。 仙島樂園位於桃園龍潭石門水庫觀光區,遊客需搭船走水路抵達仙島,可於島上欣賞泰雅族(Atayal)傳統舞蹈,在當時吸引許多遊客。但是,隨著石門水庫觀光人潮沒落,仙島樂園於1990年(民國79年)關閉。此張照片可見到穿著部落傳統服飾的女子,歡迎客人搭船到仙島遊覽觀光,看版為「歡迎遊覽 仙島 山地風光 歌舞」,並說明輪渡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照片提供者詹素珠女士,當年離開花蓮、離開豐田去到桃園工作,加入整個台灣工業化時代浪潮下的離農人潮。她來到桃園楊梅埔心的木業工廠工作,也因此結識了當時的男友,現在的丈夫。趁著假日,他們一同去到石門水庫遊玩,來到了此處,為此留影。 但這張照片,卻另有故事。 石門水庫當初的興建,於1956年(民國45年)開始,當時為了興建水庫,迫遷了當地泰雅族卡拉社族人至大溪區中庄,但沒想到,民國52年(1963)年因為葛樂禮颱風的緣故,再將族人們遷徙至觀音大潭新村並另命名為移民新村。原以為終於可以安居,但是1983年(民國72年)當地爆發鎘污染事件,最終使得卡拉社族人們四散而居,再也難以相聚,更遑論回到家鄉(此處依據《自由時報》刊載桃園縣山地原住民議員蘇志強之說法)。 然而,仙島樂園的建立,卻是強調的在地的原住民文化,以泰雅族的歌舞、樂曲、文化吸引遊人們停駐。當時全臺各地都欣喜著台灣第一座多功能水庫的興建完成,沒有人關心這麼一群族人們,他們被迫失去自己的土地、他們被迫離開家鄉,甚至他們僅能夠依靠表演來溫飽部落。 建造石門水庫,背後還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就好比詹素珠阿嬤提供的照片中,她說當時園區都是泰雅族的文化與表演,但是照片中的女子穿著的服飾從頭飾、胸掛等,看起來卻更像是阿美族(Amis)的服飾。這也暴露出當時台灣主流文化中,並未嚴謹的對待原住民族的文化,甚至在許多風景區中,將原住民文化當作展演的一部分,從今日來看,仍是不可思議。
-
日東紅茶的崛起
本照片為日東紅茶的廣告頁。臺灣紅茶由三井合名會社製造後,由三井物產會社直接出口,實行海外販賣,其推出「日東紅茶」品牌,企圖跟英國的「立頓紅茶」分庭抗禮。同時,由於世界紅茶國協定限制生產,臺灣紅茶有機會竄起,出口超越烏龍、包種。1937年(昭和12年)更將紅茶以「Formosa Black Tea」命名,送至英國倫敦拍賣會,獲得各界一致好評。 依據1925年(大正14年)總督府資料顯示,三井合名會社所屬臺北州「海山郡、文山郡」茶園面積已接近800甲,而新竹州〈大溪郡〉茶園面積則約有223甲。1930 年代(昭和5年)以後,日本為了避免殖民地臺灣的茶產業與日本自身的綠茶產業競爭,轉而鼓勵於臺灣生產紅茶。三井合名會社在臺北州至新竹州一帶之番地兼辦造林,開闢茶園、設製茶工場於角板山、大豹、 大寮、龜山、磺窟、乾溝、三叉、銅鑼灣等處,昭和5年(1930年)時茶園面積已達3000甲以上。
-
水官大帝聖誕(三界公生)民宅祭祀:供品麻粩和土豆粩
拜三界公供品特別都會準備麻粩和土豆粩,放於同一盤子中。 在家敬拜三界公,會準備鮮花素果、牲禮、菜碗、紅龜粿、牽仔、紅圓、發粿、壽麵、金紙等供品內容,以信徒敬意來準備份數。今日社會大眾所備的祭祀供品雖不如以往全面,但崇敬的心不會減少。 民間相信三官大帝之中的水官大帝所管消災解厄之責,因此在農曆10月15日水官大帝聖誕當天子時,會在住家或廟宇進行祭祀活動,所準備的供品會與正月初九拜天公時類似,民間認為祭拜神格位階最高的天公與三界公,需隆重準備完整的祭品如全豬、全羊、全雞等,表現最高敬意來答謝整年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