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清除條件 關閉搜尋
:::
自訂關鍵字視覺化分析
  • 關聯圖
  • 標籤雲
  • 時間序列
檢索條件: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文化類別統計
    • 大溪正豐米麩

      正豐米麩於1973年創立,目前是由第二代接手,創立之初,老闆只是很單純的想,米麩是人人都可以花小錢就可以充飢的營養品,對於4-7個月大的嬰兒,必須增加其他食品來給予飽足,米麩也是最好的選擇。爆米香又可以是很好的點心,既營養又實惠。於是初創時期,是以米麩及爆米香為基本商品。 單純的想法只是因為經濟又實惠,可以算是一般老百姓的必須食品,既然是民生必須品,那應該就可以做這個生意來養家糊口吧!沒想到一賣就是賣到兒子來接手。 在第二代的承接後,有了年輕人新的想法注入,讓原本只有二項商品的正豐米麩,有了新包裝和新口味,目前新的研發有糙米麩、黑芝蔴粉、紫米粉、四神米麩、黑芝蔴醬、台灣青仁黑豆、米麩冰淇淋。 傳承只是為了一個字「愛」,對爸爸初創的愛,對米麩養活一家人的愛,秉持著最單純的手做工法,將這樣最單純的愛,送給每一位支持的顧客。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46
    • 大溪合珍香

      大溪有三條老街,和平路、中山路、中央路,各有特色,中央路有三角公園、有市場,因開發時間有先後,故有上下街之名,市場更是老城區必來之處,南北貨、食品、服飾、菜苗、餅舖更是從街頭到街尾一路熱鬧到午後,市場收攤才恢復平靜。位於中央路三角公園旁有一家百年餅舖-合珍香,目前由第三代游登龍帶領著兩個兒子游川逸、游鉅鍠兄弟一同經營,迄今已是第四代,自1892年創立以來,迄今逾百年,以傳統,遵古法製作不添加色素,防腐劑是店主人的堅持,因應現代人不喜歡太甜口味,降低糖份的量,使 口味更符合現代人的養生學,店內有名之月光餅(地瓜餅、芋頭餅)乃店家主人之祖父有感以前地瓜出產過盛,食用不完,所以拿來製作內餡,皮薄餡多。地瓜餅的圓形狀,猶如皎潔的月光,故名為月光餅流傳至今。 合珍香於第一、二代經營時店名為味珍香,於第三代經營時,改名為合珍香。大溪寺廟多,每逢寺廟民俗活動,合珍香定要製作相關祭拜的糕餅。舉凡糖塔、捏麵人、狀元餅,求祈龜之糕餅、不勝枚舉、均要加班製作,非常辛苦。製作寺廟民俗活動之糕餅,動輙百斤以上,且為擺飾於供桌上需有模型,如糖塔就需要木模型拼立,如何將糖煮到恰到火喉,往往需要熟能技巧,方能成型,看似簡易但施作不易。 創始人游禎祥,歷經第二代游阿福,第三代游登龍,第四代游川逸及游鉅鍠兩兄弟。自創立以來,遵照古法製作,不添加色素、防腐劑是店家的堅持。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12
    • 大溪這一家冰果店

      創立於1969年的冰果店和麵店,起源於現在的多目標體育館過去稱為竹子厝的巷子,之後移到在大溪三角公園中所搭建的蒙古包,是現在五、六年級生中最為人所知的記憶。剛開店的時候並沒有店名,很多居民逛街時都會問哪一家冰店好吃,大家都異口同聲的說,這一家冰店,藉著口耳相傳,就以這一家冰店為店名。 最初以水果攤起家,之後經營的有聲有色,再兼賣冰果店和麵食,最初冰品有四果冰、紅豆冰、綠豆冰等,經營口碑出來後,大家都說很好吃,清涼可口、清爽、新鮮、美味,吃得相當健康,之後更研發多種口味,尤其是老闆娘特別親手製作的特製百匯水果冰(清涼又消暑)、芒果雪花冰(特別好吃),一個懷念在地的好味道。店內販售傳統的刨冰和現打的新鮮蔬果汁,以及讓人念念不忘,充滿兒時回憶的肉羹麵,這些都是陪伴著大溪人兒時的回憶。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3
    • 大溪朝記

      位於中央路上的朝記衣服店,店面沒有太多的裝飾,店門口擺放古早味碎花居家褲,讓經過的行人總不經意停下腳步觀看。走進店面,牆面上掛著現在已經 不容易找到的古早味內衣和手工碎花居家服,是由老闆親手製作。 最初衣服的生意是由呂老闆的阿嬤開始,之後店裡又陸陸續續賣過衣服、皮鞋、布等,最後呂老闆選擇阿嬤曾賣過的手工內衣,因為內衣不會退流行又是日常必需品,加上成本較為固定。 呂老闆現年75歲,性格低調的老闆希望默默將店面經營下去,老闆說「人怕出名,豬怕肥」,就是如此低調且務實的性格,使得朝記衣服店能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屹立不搖。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33
    • 大溪穎昌行

      穎昌行由李訓昌先生於1953年在內柵開設雜貨店始,其1955年入伍前,將雜貨店經營管理及所有權轉讓其兄李訓順先生。1958年退伍後,李訓昌先生再從三角公園販售白米(糯米,在來米,蓬萊米)重新出發,1963年購入中央路店面,經營至今。 1994年,李訓昌先生的兒子李後金先生接手經營,主要販售白米(糯米,在來米,蓬萊米),雜糧及飼料。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春節等節日前,糯米及在來米銷售量增加;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春節等節日後,飼料銷售量減少。 未來也將繼續秉持「提供最好的食材給消費者」的理念,兢兢業業,努力不懈的經營下去。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135
    • 財團法人宜蘭 吳沙文化基金會

      吳沙文化基金會創立於2013年,由吳定國先生擔任董事長,在地人文藝術專家共同組成董事會。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引進並提拔優秀文藝創作者,讓吳沙故居成為藝文平台,逐步開拓蘭陽地區的文創產業,嘉惠蘭陽學子與在地民眾。 基金會自成立以來,每逢大年初二回娘家,基金會辦理文藝聯歡會,邀請全國各地的藝文團體前來演出,參與盛會的人數每每超過500人。自2014年起,每年9月左右,基金會會在故居廣場前舉辦吳沙藝文季活動,包含書法、攝影、繪畫、寫生和圖文創作等比賽,同時,舉辦故居導覽、聚落闖關與體驗學習等多樣化的活動,讓民眾能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認識故居特色。 現階段,基金會主要任務是:擬定吳沙故居營運方向,經營吳沙聚落並規劃社區發展目標,結合在地學術資源,讓學生實地到訪,辦理培訓研習、訓練志工導覽解說,開發周邊商品與書籍,並開放場地租借,提供藝文團體發表作品之場所,提高建築空間運用的多樣性,讓更多人了解吳沙之精神與宜蘭在地歷史。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20
    •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

      這張照片拍攝於2019年10月4日,五溝水守護工作站位於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五溝水駐地工作站作為未來五溝地區相關計畫團隊及社區組織溝通平台,協助在地相關資源整合,並透過專業研究調查、整體規劃機制,擬定未來具體發展策略及方向,提出聚落整體發展工作之計畫。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除了著力於五溝村的生態保存,也對五溝殲炮城有調查研究。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的重要人物有劉晉坤站長、林品軒總幹事等人。此外,設立「駐地工作站」是傳統聚落永續經營的核心機制,以長期駐地工作概念做為政策資源運用與外來專業支援的介面,做為培力在地住民並吸引青年回鄉就業的願景場所。五溝水守護工作站於2011年正式進駐五溝社區,於2011年至2012年出刊守護五溝社區報,於2012年協助舉辦及紀錄五溝水殲炮城活動至今,此外守護工作站一直致力於五溝水的生態保存,除了有固定的水質檢測,也有生態導覽活動,讓更多人認識生態保存的重要性,也對五溝村有更多的了解。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146
    • 推廣北投藍染的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從陽明山的菁山路、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平菁街等地名可以看出大菁在19世紀在經濟上的輝煌時代,文史記載1880年代,靛藍占輸出貨品的第三位。整個大屯山區的山溝河谷長滿了大菁,這些大菁造就了陽明山藍染產業的興盛,後來因為人造靛藍的研發成功,製藍業與染布業逐漸衰落,終於在1920年左右結束生產。 北投文化基金會向來重視北投在地學,發現已被遺忘的藍染產業,乃大力投入推廣藍染,並與溫泉業者合作設計DIY體驗課程,舉辦多場活動,讓民眾感受藍染的千變萬化,並認識大菁的生長環境及目前環境遭受破壞等議題,試圖讓沉寂已久的藍染工藝散發出新光采。 自2008年起,北投文化基金會與湖山染工坊合作,共同將藍染體驗與技法推廣至社區,邀請溫泉業者試遊與體驗,並希望逐步凝聚社區共識。另與湖山國小合作向營建署提出「城鄉風貌改造計畫」的申請,以強化硬體設施,以及在校園種植大菁,讓小朋友就近觀察大菁的生長環境,並收集染料葉片、從採藍、取藍、製藍、打藍、染布、夾染、綁染、洗布、晾乾等所有製程都能在校園內完成,運用染坊空間進行教學、以傳統陶染缸養藍及染布,已形成學校重要的特色並開放登記參觀、體驗與導覽。 北投是「山藍」的故鄉,北投文化基金會將持續發展溫泉藍染體驗旅遊行程,提昇民眾對藍染工藝的興趣,讓藍染成為新的矚目焦點,重現北投藍光芒、舞出新生命。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18
    • 福成福蘭社

      清中葉年間,蘭陽地區的北管子弟團因唱腔、樂器及信仰的差異,分為西皮、福祿兩派音樂系統,甚而相互嫉視而釀成職業團體械鬥,是台灣開發史上十分特殊的現象。延伸至日治時期,政府為招攬民心,鼓勵北管社團成立,當時每個庄頭幾乎都砸錢拼場拼熱鬧,自立一團,北管之勢如日中天。在宜蘭地區,通常以「社」取名的,代表福祿派;而以「堂、軒」取名的,則代表西皮派。「福成福蘭社」即為當時頭城北管福祿派之一。雖因時代變遷、現代人娛樂形式的演進,北管文化式微,正面臨重大斷層。但福成福蘭社至今仍活耀於許多節慶或廟會的熱鬧活動場中。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14
    • 聖后儲蓄助會與法蒂瑪聖母堂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東門社區的日曆。本篇1月8日的主題是「聖后儲蓄助會與法蒂瑪聖母堂」,屬於社區資源分類架構「人、文、地、景、產」的「文」類。其內容介紹『儲蓄互助社就像是一間縮小版的銀行,社員約600多位,宗旨為非為營利、非為救濟,乃是服務,社員每月至少繳交100元股金,等同於儲蓄,不僅有利息的收入,若急需用錢也可以低利借貸,藉由資金的周轉運用以及取之於社員用之於社員的精神,幫助有資金危機的社員脫困,重獲新生造福更多人群。 聖母堂座落在聖后街,外觀不甚起眼,但內部空間頗有特色,尤其是教堂內不對稱的設計;法蒂瑪聖母堂於1955年設立,因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不好,許多人會去教堂參加活動領取麵粉或其他物資,將麵粉袋製成內褲則是社區居民共同的回憶。』

      閱讀更多 原始連結
      相似度:0點閱數: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