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資料來源機關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清除條件 關閉搜尋
:::

典藏故事

檢索條件:
    藝術與人文 / 人物與團體

    瑞芳老街居民-蔡樹

    • 作者:廖書瑄
    • 時間:2022/11/30
    • 地點:新北市瑞芳區

    於民國35年,出生在瑞芳,土生土長的瑞芳人,蔡樹。是現在蔡家族中最為長老的人,兄弟姊妹,共7人,蔡樹排行第三。最早期父親是從新竹外移至瑞芳,隨著蔡樹父親舉家遷徙至瑞芳紮根,現在瑞芳老街上的生意十分興隆的保雲芋圓,則是由蔡樹的媽媽,蔡林保雲創立,保雲名號也是由此而來。
    作為由瑞芳老街所養育成長的孩子,蔡樹對老街的感情溢於言表,尤其經歷過由最繁華衰落至最沒落的時期,心中的失落逐漸傳化為動力,只願能重振瑞芳老街,使榮景再現,於是與同樣心懷熱忱的街區居民們在民國99年成立老街協會(瑞芳老街文化觀光推展協會)。
    看過老街興衰演變,在老街待了足足76年的蔡樹,對街區的大小事無一不明,談及童年印象中的街區休閒活動,也描繪了黃昏及晚上不同於白天的街道樣貌,在一般的平日裡,早市和晚市,就可以形成摩肩接踵的人潮。

    點閱數:0收藏數:0

            於民國35年,出生在瑞芳,土生土長的瑞芳人,蔡樹。是家族中最為長老的人,兄弟姊妹,共7人,蔡樹排行第三。最早期家族是居住在新竹,隨著蔡樹父親舉家遷徙至瑞芳紮根。瑞芳老街上的歷史悠久、生意興隆的保雲芋圓,則是由蔡樹的媽媽,蔡林保雲創立,保雲名號也是由此而來。作為由瑞芳老街所養育成長的孩子,蔡樹對老街的感情溢於言表,尤其經歷過由最繁華衰落至最沒落的時期,心中的失落逐漸傳化為動力,只願能重振瑞芳老街,使榮景再現,於是與同樣心懷熱忱的街區居民們在民國99年成立老街協會(瑞芳老街文化觀光推展協會)。

            說起保雲芋圓,儼然已成為瑞芳老街上的特色美食。在新竹,蔡樹阿嬤曾經營雜貨店,而由蔡樹父親帶到瑞芳,蔡樹母親協助經營,在店門口賣清冰 ,因為家裡人口漸多,為增加經濟來源,開始販賣刨冰跟菜頭魯(甜不辣),蔡樹的母親將原本只以剉冰為主的保雲,逐漸轉型,並研發出多種產品,於民國35年創立保雲芋圓,初期因為正好遇到礦業發達時期,不僅礦工,瑞芳高工的孩子們下課後也會來到老街覓食,人潮絡繹不絕,門庭若市,蔡樹對那樣熱鬧的景象歷歷在目,"我們保雲在初期,工商業發達,礦工興盛的時候,那個人潮不得了!"。然而,隨著商業移轉以及礦場一間間關閉的時期到來,保雲也曾經面臨門可羅雀的慘況,幸而,靠著當時仍有許多學生在此處活動,除了在民國90年時短暫歇業,擴展店面,不斷持續經營,從而逐漸累積口碑與名聲,方成就現有的保雲芋圓。

            看過老街興衰演變,在老街待了足足76年的蔡樹,對街區的大小事無一不明,街上的米店有4家,雜貨店也有4家,有過化妝店、布料店、金飾店,以及菜市場等,談及童年印象中的街區休閒活動,也描繪了黃昏及晚上不同於白天的樣貌,"在小時候,車輛很少,我們在老街活動力很強,有一些要玩的、要跑的,都不成問題。一般我們的生活,到晚上的時候,就有一些叫賣的人出來,所謂叫賣的人,有打拳賣膏藥啦,還有釣魚釣蝦啦,到差不多黃昏的時候,我們整條老街改變整個生活型態,那時候人潮要走過去,人就要並肩走,夜市的景出來的時候齁,車輛就沒有辦法通過,你騎腳踏車也要用牽的,沒有辦法直接騎過去。"。在一般的平日裡,早市和晚市,就可以形成摩肩接踵的人潮。

            老街的興盛也延續到逢甲路上,鋪設在逢甲路上的輕便車(又名五分車),雖說以在運煤礦的功能為主,在空間尚有餘裕時,民生用品也可以利用五分車運輸販賣,將街區的商圈往金瓜石九份等地區擴展,而載運的方式,蔡樹也詳細分享,"那車廂有空的時候,可以運一些日用的產品,回到九份金瓜石。因為九份金瓜石很高嘛,到那個九份金瓜石內瑞芳那裡,有一個那個流籠頭,把所有的東西再往上吊,到那裡用那個機器,把他延續上去,到頂端,載到所需要的定點。"。除了輕便道,逢甲路有許多商鋪,由於逢甲路為交通幹道的特點,整條路兩旁的建築空間也較大,因此設有果菜批發市場,許多老街上的市場商販都是在逢甲路的批發市場採購來販賣,也有多間傢俱行等開設在逢甲路兩側。

            約莫在民國50.60年左右,比起老街已存在許多住家以及歷史悠久的商鋪,前站原本的荒野草地,成為更加適合重新規劃整理的區塊,重整後原設立於老街的公路局總站、銀行等主要設施移轉到前站,許多商業行為逐漸前移,多數商店也隨之轉移到人潮聚集處,而老街僅剩少數店家在原地堅守,卻無力阻止人潮流失,曾經繁榮一時的經濟中心,就這樣冷清了長達30年,令人不勝唏噓!"因為人潮擁擠到新的前站,我們的老街商店,陸續就沒有辦法經營下去,我們的老街沒落有差不多有30年,沒落的時間很長。"蔡樹說道。也因此,十分了解老街歷史、文化,以及特色的蔡樹,集結一眾在地居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推廣、重振老街,近年,街區也因此逐漸有所起色,重拾活力。

            身為街區的孩子,與礦坑孩子相較之下,雖然生活更有餘裕,街上的幾家食堂在當時卻也是"難得"美食。早期開在現民眾服務站一樓的餃子館,占地廣,消費的多是大老闆等,是事業成功人士聚會談生意的場所,蔡樹笑著回憶,"當時我們的經濟,我講不好聽的話,我們店雖然有生意買賣,可是一般的小朋友,如果隨便說要吃甚麼好的齁,在我們農業時代,不是那麼很容易的事情,而且我的印象中,要吃好的東西,會跟媽媽說我人感冒,就騙媽媽說我人感冒,去吃一碗牛肉麵也好,還是扁食麵也好,用騙的才有辦法吃到!",現在社會隨處可見的牛肉麵,唾手可得的扁食麵,在當時街區孩子只能使用"手段"來取得。一般礦工或街區的居民,多在街上的路邊攤,米粉攤,喝點小酒,吃一些下酒菜或小吃。

            在採訪過程中,邀請蔡樹等人走在瑞芳街道上,一間間介紹店鋪的過去,以及曾發生過的,不管是八卦也好,歷史也罷,他們都能侃侃而談,神情彷彿回到難以忘懷的那個年代,對著每一棟、每一戶的曾經,用夾雜著些許興奮與懷念的語氣,毫無保留地將故事,或拼湊,或完整地傾訴,期望這些故事不再只是居民間感嘆時光流逝的閒話家常,而能轉化為力量,支撐、構築老街的再次盛放。


    故事圖片集

    故事完。

    位置資訊

    留言

    0 則留言

    訪客照片
    後即可發表留言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