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進階篩選
查詢模式
語言轉換
資料來源機關
時間
縣市行政區
數位物件類型
清除條件 關閉搜尋
:::

典藏故事

檢索條件:
    藝術與人文 / 人物與團體

    轉運。瑞芳2.0-一坑篇

    • 作者:廖書瑄
    • 時間:2022/11/30
    • 地點:新北市瑞芳區

    瑞芳一坑,為龍川煤礦的前身,位在瑞芳火車站附近。是日治時期以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經營有成的久年坑為中心,民國16年所開的分坑,二次世界大戰後,工礦公司接管,但未能妥善管理,民國44年開放民營,龍川煤礦於民國58年承購,改名為龍川煤礦,因受隔壁坑波及,多次發生坑內淹水的事故,民國67年轉由新一坑煤礦承繼,經營短短3年便收坑,受訪者林添生也參與過新一坑的投資,於採訪中,曾以自嘲的方式提及,"新一坑煤礦你阿公(林萬遠)也有股東啊,我也有股東!我們末代皇帝也曾經做過!"。

    點閱數:0收藏數:0

    瑞芳一坑

    位置與名稱演變

            瑞芳一坑,為龍川煤礦的前身,位在瑞芳火車站附近。是日治時期以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經營有成的久年坑為中心,民國16年所開的分坑,二次世界大戰後,工礦公司接管,但未能妥善管理,民國44年開放民營,龍川煤礦於民國58年承購,改名為龍川煤礦,因受隔壁坑波及,多次發生坑內淹水的事故,民國67年轉由新一坑煤礦承繼,經營短短3年便收坑,受訪者林添生也參與過新一坑的投資,於採訪中,曾以自嘲的方式提及,"新一坑煤礦你阿公(林萬遠)也有股東啊,我也有股東!我們末代皇帝也曾經做過!"。

     

    礦坑百工

            礦業工作大致分為坑外與坑內兩大類型,細分則有上百種職稱,因此,有稱為百工或雜工。坑內除了最為基礎負責挖掘煤炭的礦工,包工、修理工、修改等等,都是礦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坑外,則有監工、配柴、鏟煤炭,以及在選煤場的工作等。

            包工,即負責管理、調配工人,並紀錄工人工作時數,替其向公司領取薪水,發放給工人,類似現代領班之角色,台語稱為"小頭"。是公司與礦工之間的協調者,雖不是下礦坑挖礦的人,卻最為了解礦工生活,時常與礦工們下班飲酒,傾聽礦坑生活的艱苦。

            修理工,在礦坑中負責修理選炭機以及挖土機,偶爾會安裝輸送帶的板管。受訪者鄭阿法描述,"大索如果斷掉了,也是要下去幫他修理。如果白天就是整班下去,都兩個三個啦。如果晚上齁,就是一個啦,晚上要輪班啊!不然晚上也有人在做事啊!","有人在做事我們就要下去啦,不然怎樣呢?你有時候如果大索斷掉,或甚麼斷掉,他就沒辦法做。",位在地底下的礦坑,隨時可能發生坍塌、牛條仔腐朽,或是大索斷掉等情況,若有礦工在底下,更難防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的發生,所以修理工需要以輪班制,時刻注意坑內狀況,若有緊急狀況,坑內設有電話可以聯繫坑口的人。

            修改,礦坑中鐵路修改的作業,即在礦坑中炭車運行的軌道,若有損壞或需改道,負責維修的工作。受訪者羅玉卿記憶中,父親從礦坑回到家總帶著一把鋤頭,兩端都是尖銳的形狀,在家中,會用燒爐子的火,將鋤頭尖端燒紅,再用工具反覆槌擊,直到尖端恢復原先的銳利。

            坑口的監工,將從坑內運至坑口的煤炭,以測量材積用尺,計算拖車所載的煤炭材積,以前並沒有地磅,煤炭的販賣皆是以材積來換算重量。

            煤礦坑內的環境,溫度約落在攝氏40度上下,十分高溫,在如此高溫下,進行粗重的勞力工作,工人們在進入礦坑前經常會先將外衣、褲子等脫下掛起,僅剩一件內褲,直到工作結束後,先至礦坑澡堂洗淨後,方套上早上進坑前穿著的衣褲返家。除此之外,高溫也影響了工人們的午餐菜色,受訪者羅玉卿就說道,父親便當的菜色通常都只有炒過的菜脯配白飯,帶太好的菜色也食之無味,只需鹹味的菜脯補充身體因流汗不斷流失的鹽分。

            礦業興盛的時期,進入礦坑的低門檻,使得各路人趨之若鶩。在當時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仍十分普及,加上坑內的高危險性質,並不允許女人進入礦坑內,因此,在坑外,選煤廠,或礦坑的電房,方能看到女人的身影。然而,即使是坑外的工作,雖然不比坑內高溫高壓且事故發生率極高,仍然繁重艱苦。

            受訪者羅吳月笑著描述,因為自己從小從事的都是女工類的工作,並未做過體力活,在坑口外的作業,需要將砂石堆鏟上拖車,一天反覆下來,回家時手都抬不起來。另外,在煤炭攤擔煤炭的作業,從白天擔到晚上,因為沒有錢可以買鞋子,在煤炭攤,來來回回,挑選煤炭,粗的煤炭可以賣錢,細的煤炭碎則可以帶回家燒,回到家整個腳底都紅腫。

     

    礦工生活的解讀

            以受訪者林添生為例,父親是礦坑人,而自己則是從民國49年到民國70年,長達21年的礦坑人,林添生對於礦坑生活有著兩種層面的解讀,"要我感覺是礦工的生活也蠻不錯的啦,因為你也不用去學功夫,也不用去學師傅,(畢業)出來你就可以賺錢,但是缺點就是非常辛苦,很熱,然後非常危險。",當時,社會環境百廢待興,基隆河沿岸特殊土質,水路運輸樞紐,瑞芳礦業崛起,礦工的所需門檻並不高,使得大量來自五路的人力湧入,礦工工寮成為瑞芳一帶核心,帶動現瑞芳老街的活絡,形成一日四市的盛況。然而,街道的活絡,背後連接著礦工對於生命以及金錢的無奈,在高溫與危險隨時可能發生的高壓之下,礦工對金錢並不執著,對他們而言,今天下去礦坑,明天是否出來都是未知數,從而產生了及時行樂的心態,礦工的消費造就了街道的繁盛富裕,

     

    礦寮

    礦工的薪資制度

            工礦公司薪資發放制度,一個月兩期,一期15天,分為上下期。當時的礦坑人,工資大部分都是相對少的,加上因為沒有節育觀念,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眾多,又多無儲蓄概念,時常會向公司預支工資。抑或是,在礦寮中,工礦公司設有調進所、野菜部等店鋪,這些店鋪名稱都是在日治時期所設立留下,調進所即福利社之意;而野菜部則為販賣蔬菜水果的商店,礦工可以透過小頭抄錄工時的卡片,直接以點數向店鋪購買日常用品。

     

    寮仔厝

            寮仔厝是當時工礦公司分配給礦工居住的瓦房,位於瑞芳前站右側區塊的礦寮,幾乎都是相似的瓦房,且望眼過去,屋頂皆是覆蓋油毛氈,因此會呈現多排低矮黑色屋頂並列的聚落形式,是大型礦業公司才有配給的。

            據受訪者鄭阿法所述,夫妻育有四名孩子,加上岳父岳母,一家八口,住在寬12尺,深30尺,高5尺的矮房中,廚房是使用附在長屋旁多戶共用的大灶腳,與左鄰右舍輪流煮飯,廁所是礦寮公用的廁所,而在家裡用板子圍起就是洗澡的"浴室"。

            因為分配的礦寮極為狹小,除了幹部或小頭以外的礦工們,通常一家好幾口,就在小小的寮仔厝中,過著簡單艱苦的生活。在一間間的寮仔厝中,過於緊密的空間,凝聚出濃厚的情感,不僅家人間,街頭巷尾因如出一轍的環境,也生出宛若革命情感般的關係。

     

    寮仔人的生活

            受訪者林建仁對於礦坑人的一日以及礦寮的由來,清楚解說,"啊就做礦坑的人都很早就要起來,早上4點多,家庭主婦就是要起來煮飯了,洗衣服,然後準備給先生,去礦坑5點多就要去工作,要再準備便當,然後有小孩的話,就是準備一個便當給小孩上學。以前很困苦啦!有一顆蛋可以吃就偷笑了",礦寮的生活,清晨4點便開始有炊煙冉冉升起,主婦們在清晨輪流使用大灶腳,準備先生以及孩子們的便當。黃昏時每戶的煙囪會再次燃起裊裊炊煙,煮飯燒熱水。

            一般以務農為主力的社區,通常以燒柴、燒草來煮飯,而在礦寮,公司每半個月會配給最基礎每家戶100斤的煤。而在煤炭價格上升,公司營運狀況良好時,公司的職員也會增加休閒娛樂方面的福利,後來因為煤炭價格變好,公司給予職員福利,一期一個職員發20局保齡球,而工人的福利僅限於煤炭的配給,以及在颱風天時,若工寮的房屋被風吹壞,可以向公司申請木材、屋瓦等材料來修整。

     

    礦寮人的社團

            得意堂,發跡於瑞芳早期社會的休閒娛樂活動,是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的北管軒社。受訪者羅吳月的先生,為得意堂第二代堂主,在其義父的協助之下,開立子弟館,整合得意堂的陣頭,與鼻角頭合作。得意堂的子弟戲以及陣頭,在當時的瑞芳各式各樣的活動中,包含迎鬧熱、結婚等節慶活動,都會看見他們的身影。

     

    寮仔的童年

    孩子們的日常

            在受訪者林建仁現居的所在地,在其孩童時期,是礦寮的福利社,當時少有娛樂的礦工,因為福利社窗口擺放著一台電視,在播放時段短短2個小時的期間,時常會形成大群人有拉椅子、有席地而坐,圍繞在電視機前方的景象。幾年後,電視逐漸普及,但由於當時的礦寮生活物資匱乏,並不是家家都有電視,仍然是一到晚上六點卡通時間,巷弄內原本吵雜的玩耍聲會瞬間安靜,孩子們全都擠進同一個有電視機的朋友家,看科學小飛俠與無敵鐵金剛,父母也都知道小孩跑到哪一家去看電視。

            而在電視未至播放時段的期間,作戲或是賣膏藥的到來,總會自然聚集一群循聲而來,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另外,礦寮旁的基隆河,一顆巨大的石頭躺在河岸邊,一坑囡仔們也會以此為據點,稱為"站石頭(台語)",媽媽們或在岸邊洗衣,或忙著煮飯工作,讓孩子們在大石頭跳上跳下,釣魚、跳水等。

     

    節慶時分

            而每到中元時節敬神活動,連腳踏車都無法進入里內,需要停在礦寮外的榕樹下,因為家家戶戶會把桌子供品搬到巷子上,貪玩的孩子為了待會的大餐,會站在桌子與桌子間,自願幫忙搧風驅趕蒼蠅,盛況熱鬧。

            過年時期,除夕還沒到來,偶爾傳來的骰子諭示著大人活動的開始,年夜飯後,鞭炮聲與骰子聲已經正大光明響徹雲霄,賭到大約大年初五開工日才收斂,是龍川里當時的生活文化      的一大特色之一!

            每年暑假,王爺公生日,晚上會放映蚊子電影院,在戶外看免費電影,整個龍川里大人小孩幾乎都在那邊,玩的玩、看電影的看電影,好熱鬧!土地公廟也會演布袋戲、歌仔戲、放電影,廟前的糖葫蘆、燒酒螺、棉花糖、鳥梨仔、吹糖、捏麵人,通通都是小孩的最愛。

     

    礦業終結的無奈

     

            在台灣工業發展起飛的年代,煤炭被廣泛使用在各種需要能源的工業,礦業也因此輝煌一時。然而,礦坑工作,人命事故頻傳,雖有勞工保險以及相關安全規範等制度,卻仍難以防範坑內難以預料的機械故障意外或是礦層崩塌事故,或大或小,頻率極高,一旦發生便是天人永隔,死者親屬磨難的開始,礦坑人多數是家中主要經濟支柱,失去摯愛親人,又頓失經濟來源。然而,在礦業繁盛時期,貧困的人們明知其中危險卻仍趨之若鶩,只為求能養家活口,所以礦坑人經常感嘆著,不知能否見到明天的太陽,卻又無奈地走入炎熱的黑暗中。。一直到民國73年,台灣煤礦史上三大災變的發生,賠上300多條人命,才喚起政府以及民間對於礦業危險的重視,不禁令人唏噓。


    故事圖片集

    故事完。

    位置資訊

    留言

    0 則留言

    訪客照片
    後即可發表留言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