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故事
- 檢索條件:
-
台灣花磚資料庫建構計畫
- 作者:台灣花磚博物館
- 時間:1915~1935
- 地點:嘉義市西區
近百年前的台灣建築,除了精細的雕工書畫之外,做為屋頂和牆面裝飾的花磚,鮮少為人所知。然建築上有花磚的人家,非富即貴, 但這二十年來台灣地價飛漲,超過千棟的花磚老屋被拆除,計畫將結合社群共同紀錄台灣各地的花磚文化,合力建構完整的記憶資料庫。
台灣老花磚
台灣老花磚在百年前刻畫出台灣人對家的情感,花磚上桃子紋樣代表祈求長輩長壽,蘋果紋樣代表平安,香蕉鳳梨紋樣則期盼來年豐收,石榴紋樣渴望家族多子多孫。家族的記憶在花磚的守護之下代代相傳,或許沒有人記得當初為什麼選擇了這片花磚來妝點門面,但所有子孫一定都會記得,記憶中的老家或祖厝,它的建築與形象。於是花磚成了一種類似家紋般的存在,卻又更為富麗與變化萬千;不同於日本家紋的嚴謹肅穆,台灣老花磚重覆地出現在各個富貴家族屋宇上,卻因為各自風格與排列的不同,而展現不同的況味。
然而這些珍貴的花磚因為手工繁複及產地因素,只出現在1915至1935年,且因二戰爆發而停產,雖然在台灣只流行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卻因數千棟花磚古厝皆是融合了台灣在地的建築藝術,如剪黏、泥塑、紅磚等,而讓台灣的花磚文化成為亞洲最具特色的代表。
2016年,法國Aix-Marseille大學邀請歐洲各國、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將花磚文化共同提報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詳盡的研究計畫,最後 Aix-Marseille 大學的校長與教科文組織正式簽署備忘錄,台灣精緻的花磚文化正式進入聯合國審核中。
花磚建築一棟棟消失
但在老屋逐漸被時代的巨輪碾壓汰換的時刻,花磚建築正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消失,且從未止歇,每個月都有珍貴的花磚建築被拆除,我們失去的,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台灣也正一點一滴失去對花磚文化的記憶。
台灣花磚博物館由一群志工組成,用二十年的歲月與積蓄,不僅默默為台灣保留數千片花磚,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中,藉由文化部的支持與輔導,積極建置完整的台灣花磚資料庫,系統化留給後代珍貴的影像紀錄。
然而台灣花磚古厝的分布極為隱蔽分散,建立資料庫十分困難,因此我們整合社群力量,擴大全民共同盤點台灣各地的花磚文化,合力建構完整的資料庫。目前參與人數已達6800位,社群會員藉由親身參與,不僅了解花磚內涵,也凝聚在地保存意識。
將資料庫建立完整的花磚紀錄與影像後,不僅可提供產官學界進行在地知識研究、教育推廣、產業運用,也可應用於加深台灣國內觀光的魅力上。